姑苏怀古

· 刘炳
城枕姑苏笠泽西,垂虹桥接草烟迷。 阖闾老墓腾金虎,西子残池失水犀。 抉目树荒群鹿走,捧心台废乱鸦啼。 馆娃香径歌游处,响屧廊空落燕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姑苏(gū sū):苏州的别称。
  • 笠泽:太湖的古称。
  • 阖闾(hé lǘ):春秋时吴国国君。
  • 西子:即西施。
  • 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夫差并令人将子胥之尸投入江中。传说子胥临死时,要求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以便看到越国的军队攻来灭吴。后用“抉目”表示忠臣被冤杀而死不瞑目。
  • 捧心:指西施心口疼痛,用手捧着胸口的样子,后用来形容女子的娇柔之态。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了馆娃宫,并修筑了响屧廊。后越国灭吴,相传西施归范蠡,随范蠡而去。吴被灭后,响屧廊也废圮。

翻译

城依傍着姑苏,临近笠泽湖的西边,垂虹桥连接着如烟的芳草,景色迷蒙。阖闾的老墓上似乎有金虎在跃动,西施已离去,那残池也失去了神犀的守护。伍子胥被冤死后,那荒芜的树上群鹿奔走,捧心台废弃荒凉,只有乱鸦在啼叫。馆娃宫的香径曾是歌舞游乐之地,如今那响屧廊空寂,只有燕泥飘落。

赏析

这首诗以姑苏的历史遗迹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姑苏城的地理位置、历史遗迹的描写,如阖闾墓、西子池、抉目树、捧心台、馆娃香径、响屧廊等,展现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的鲜明对比。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些遗迹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无奈和叹息。同时,诗中的景象描写也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 3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