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陵苏武泣别图
臣有千古哀,覆水一去难再回。臣有三寸舌,染丝一黑难再白。
丈夫瓦裂声名亏,汉不我得将安为。吞声长哀送苏武,忠肝惟有青天知。
烟沙萧条压冰雪,心事凄凉泪成血。谁怜冤魄老胡尘,空有丹心瞻汉阙。
目断关河夕照迷,茂陵烟树草萋萋。将身不似云边雁,犹得年年故国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瓦裂:像瓦片一般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溃。
- 安为:怎么办。
- 吞声:不敢出声,悲咽。
- 胡尘:胡地的尘沙,这里指代匈奴地区的风沙或战乱。(“胡”读作“hú”)
- 汉阙:汉代的宫阙,这里借指汉朝的朝廷。(“阙”读作“què”)
- 关河:关山河川。
-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这里代指西汉王朝。
翻译
我心中有着无尽的悲哀,泼出去的水一旦流走就难以再收回。我有巧言善辩的三寸之舌,可染黑的丝一旦变黑就难以再变白。 大丈夫的名誉如同瓦片碎裂般受损,汉朝不能接纳我,我又能怎么办呢。我悲痛地默声送别苏武,我的忠心只有青天知晓。 烟雾沙尘萧条地压在冰雪之上,心中的愁苦悲凉让泪水都变成了血。有谁怜悯我这含冤的魂魄在胡地的尘沙中渐渐老去,空有一片赤诚之心遥望汉朝的宫阙。 目光望向关山河川,夕阳西下让人迷茫,茂陵四周烟霭弥漫,草木萋萋。我自己不像那云边的大雁,还能够年年回到祖国。
赏析
这首诗以李陵的口吻,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的开头用“覆水难再回”和“染丝难再白”来比喻自己名誉受损、无法挽回的境地,以及无法改变的现状。接着描述了他送别苏武时的悲痛和自己的忠心无人理解的苦闷。后面几句通过描写环境的萧条和自己的冤屈,进一步烘托出他的凄凉心境。最后以羡慕大雁能年年归乡,反衬出自己身处异乡、无法回归祖国的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苍凉,深刻地展现了李陵的复杂情感和悲剧命运。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 369篇诗文
刘炳的其他作品
- 《 东源八景为裕齐叔翁题 其五 石井灵泉 》 —— [ 明 ] 刘炳
- 《 百哀诗 其二 西平沐公 》 —— [ 明 ] 刘炳
- 《 题云涛兄归来图孙子林画 》 —— [ 明 ] 刘炳
- 《 忆秦娥 感春 》 —— [ 明 ] 刘炳
- 《 满庭芳 · 杨焕文赴召还 》 —— [ 明 ] 刘炳
- 《 义城十景 其九 攑洲雁集 》 —— [ 明 ] 刘炳
- 《 百哀诗 其五十二 章复斋 》 —— [ 明 ] 刘炳
- 《 元日早朝呈翰林诸公 》 —— [ 明 ] 刘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