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州呈侍御穆老师二首

乌台簪笔旧知名,行部新扬豸史旌。 桂树忽开秦尉郡,棠阴犹覆越王城。 威棱象岭千峰立,官比漓江万派清。 所幸蛮方无战斗,何劳溪笛怨南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乌台:指御史台,因汉代御史府中多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称乌台。
  • 簪笔(zān bǐ):古代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
  • 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 豸史(zhì shǐ):对御史的别称。
  • (jīng):旗子。
  • 桂树:象征美好、吉祥。
  • 秦尉郡:这里指浔州。
  • 棠阴:喻惠政。
  • 越王城:该地的古称或借指此地。
  • 威棱:威力,威势。
  • 象岭:山名。
  • :水的支流 。

翻译

御史台用笔记事的人向来就很出名,巡视的官员在新的辖区扬起了御史的旗帜。美好吉祥的桂树忽然在浔州绽放,良好的政治风气仍然覆盖着这片土地。那威严的气势如象岭的千峰耸立,为官的清正比漓江的万千支流还要清澈。幸运的是这蛮夷之地没有战斗,何必让溪边的笛声哀怨南征之事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侍御穆老师到浔州上任后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威望和清正廉洁,也表达了对当地和平景象的欣慰。诗中用“乌台簪笔”“豸史旌”等词体现出官员的身份和职责,“桂树忽开”“棠阴犹覆”寓意着美好的政治氛围和惠政。“威棱象岭千峰立,官比漓江万派清”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凸显了穆老师的威严和清正。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当地和平的庆幸和对不必要的哀怨的否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赞扬了官员的品德和能力,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