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戏效八音体叠前韵二首

金波洗眼送流年,石假山头镜影圆。 丝鬓暗惊行乐地,竹帘高捲未云天。 匏成濩落堪豪饮,土不尘埃合肆筵。 革鼓鼕鼕宫漏杳,木犀花底兴方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波:指月光。
  • 流年:流逝的岁月。
  • 石假山头:指假山石。
  • 镜影圆:形容月亮像镜子一样圆。
  • 丝鬓:指头发。
  • 行乐地:寻欢作乐的地方。
  • 竹帘:用竹篾编成的帘子。
  • 高捲(juǎn):高高卷起。
  • 未云天:还没有到云彩飘的高处,这里指氛围轻松自在。
  • 匏(páo)成濩(hù)落:指乐器匏制成后声音宏大而慷慨。濩落,原指廓落,后用以形容人的志大才疏或情调慷慨悲凉,此处意为慷慨。
  • 豪饮:尽情地喝酒。
  • 土不尘埃:地面没有灰尘,表示环境整洁。
  • 肆筵:摆设筵席。
  • 革鼓:用皮革蒙制的鼓。
  • 鼕(dōng)鼕:象声词,形容鼓声。
  • 宫漏:古代宫中的计时器,用滴水来计算时间。
  • 杳(yǎo):遥远,这里指声音渐渐远去。
  • 木犀(xī):桂花的别称。

翻译

月光如水洗净我的双眼,送走着流逝的岁月,假山石的山顶上,月影如镜般圆润。 头发暗暗惊讶于这欢乐的地方,竹帘高高卷起,氛围轻松自在好似未到云天之处。 用匏制成的乐器声音宏大,让人能够尽情豪饮,地面洁净没有尘埃,正适合摆设筵席。 皮革蒙制的鼓发出咚咚的声音,宫中的滴漏声渐渐远去,在桂花树下,我的兴致才刚刚偏向此处。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八音体形式,描绘了一个中秋夜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月光、假山、竹帘、乐器、筵席、鼓声、宫漏、桂花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既热闹又清幽的氛围。首联以月光和假山石上的月影开篇,为整个场景奠定了宁静而美好的基调。颔联则通过对头发的感受和竹帘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宜人。颈联描述了乐器的声音和筵席的场景,展现出欢乐的氛围。尾联以鼓声和宫漏声的远去,突出了在桂花树下的独特兴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丰富,将中秋夜的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潘希曾

明浙江金华人,字仲鲁,号竹涧。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出核湖广等地边储归,不赂刘瑾,被廷杖除名。瑾败,起刑科右给事中。嘉靖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入为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涧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