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上人屡约游山不果近承寄示送孙景贤诗未及和答因刘进士仲炯游青原山赋此奉寄

· 刘崧
送客青原路,思君白下城。 雨花曾听法,贝叶旧知名。 学道耽幽趣,忧时累俗情。 莲峰几百丈,霜月想泉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定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上”在这里读 shàng)
  • 白下城:南京的古称。
  • 雨花:雨花台,在南京。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上天,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 听法:听高僧讲经说法。
  •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后亦以指佛经。(“贝”读 bèi)
  • :这里指佛教教义。
  • :沉溺,入迷。(“耽”读 dān)
  • 幽趣:幽雅的趣味。
  • 莲峰:山峰的美称,这里指青原山。

翻译

在送客人前往青原路的时候,我思念着你所在的白下城。 曾在雨花台听高僧讲经说法,佛经向来就很出名。 修习佛道沉醉于幽雅的趣味中,担忧时世而被世俗之情所累。 青原山的莲峰有几百丈高,在霜月之下想象着那泉流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定上人的思念以及对佛道的感悟和对世事的忧虑。诗的首联通过送客青原路,引出对定上人所在的白下城的思念,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回忆在雨花台听法的经历,以及对佛经的认知,体现出诗人对佛教的了解和尊重。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在学道过程中对幽趣的沉溺,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世的担忧和被俗情所累的无奈。尾联以青原山的莲峰和霜月中的泉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