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咏秋柳

苦调烦声急更迟,戍楼羌笛不胜悲。 谁怜战久人先老? 可念兵残将自疑。 月黑关山全失道,风高杨柳半无枝。 遥知朔漠烟尘惨,不似南征马上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苦调:悲伤的曲调。
  • 烦声:嘈杂的声音。
  • 急更迟:急促而又迟缓,形容声音的复杂变化。
  •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 羌笛:古代羌族的乐器,此处指笛声。
  • 不胜悲:无法承受的悲伤。
  • 战久人先老:长期战争使人迅速衰老。
  • 兵残:战争中受伤的士兵。
  • 将自疑:将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 月黑关山:月色昏暗,关山难以辨认。
  • 全失道:完全迷失了方向。
  • 风高杨柳半无枝:风大到杨柳树枝几乎被吹断。
  •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 烟尘惨:烟尘弥漫,景象凄惨。
  • 南征:向南征战。
  • 马上吹:在马背上吹奏的笛声。

翻译

悲伤的曲调交织着嘈杂的声音,时而急促时而迟缓,戍楼上羌笛的悲鸣让人难以承受。 谁会怜悯那些因长期战争而迅速衰老的人们? 又可曾想到那些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将领们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月色昏暗,关山难以辨认,完全迷失了方向; 风大到杨柳树枝几乎被吹断,只剩下半截。 遥想北方沙漠地带,烟尘弥漫,景象凄惨, 那里的笛声,远不如南征时在马背上吹奏的那般激昂。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景象,表达了深切的悲悯之情。诗中,“苦调烦声”与“戍楼羌笛”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战久人先老”和“兵残将自疑”则直戳人心,反映了战争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迷茫。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深切关怀。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