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清明三首

芳草连天客转迷,清明风日自晴辉。 攀桃簪柳有何意,越鸟燕鸿各异飞。 过眼物华看改火,感时儿女倍沾衣。 劳劳薄宦非吾事,一叹浮生欲息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宿州:地名,今安徽省宿州市。
  •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 邓云霄:明代诗人。
  • 芳草:香草,这里指春天的草。
  • 连天:形容草地广阔,一直延伸到天边。
  • 客转迷:游客感到迷茫。
  • 清明风日:清明时节的风和日光。
  • 晴辉:晴朗的阳光。
  • 攀桃簪柳:攀折桃花,插戴柳枝,清明时节的习俗。
  • 越鸟燕鸿:越地的鸟和燕地的鸿雁,比喻不同地方的人。
  • 各异飞:各自飞向不同的地方,比喻人们各奔东西。
  • 过眼物华:眼前的美景。
  • 改火:古代习俗,清明节要改换新火,象征新的开始。
  • 感时儿女:感慨时光的儿女,指诗人自己。
  • 沾衣:泪水沾湿了衣襟。
  • 劳劳:辛苦劳累。
  • 薄宦:官职卑微。
  • 非吾事:不是我所追求的。
  • 浮生:短暂的人生。
  • 息机:停止劳作,指隐退。

翻译

芳草连绵,延伸至天际,游客在此感到迷茫。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自然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攀折桃花,插戴柳枝,这些习俗有何深意?越地的鸟和燕地的鸿雁,各自飞向不同的地方。眼前的美景转瞬即逝,清明节改换新火,象征着新的开始。感慨时光流逝,儿女情长,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襟。辛苦劳累地做着卑微的官职,这并非我所追求的。我叹息这短暂的人生,渴望停止劳作,隐退山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通过自然与习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诗中,“芳草连天”与“清明风日”形成了一幅宁静而明媚的春日画卷,而“攀桃簪柳”与“越鸟燕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变迁。后两句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