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其二

·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
  • 已分:已经决定,命中注定。
  • 江湖:此处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 长蓑(suō)短笠:宽大的蓑衣和短短的斗笠,是渔夫常用的防雨工具。
  • 任阴晴:无论天气如何变化。
  • 鸣桡(ráo):摇动船桨的声音。
  • 沧洲:水边或近水的地方,古代常指隐士居处。
  • 系舸(gě):停泊船只。
  • 画阁:装饰华丽的楼阁。
  • 奇绝处:奇妙绝美的地方。
  • :此处指与自然的约定或情感共鸣。
  • 江妃:传说中的水神,如《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湘水女神。
  • :赠送,此处指赠予。
  • 双佩:通常指女性的饰品,也可象征美好的情感或约定。
  • 渔父:渔夫,古代隐士的象征。
  • 独醒:独自清醒,暗指不随流俗。

翻译

已经注定要在江湖间度过此生, 披着宽大的蓑衣,戴着斗笠,任凭风雨阴晴。 在细雨中摇桨前行,远处的水边渐行渐远, 夕阳下,船只停泊在明亮的画阁前。

那些奇妙绝美的景色,心中难以忘怀, 何时才能再次追寻那心灵的契合? 江水女神定会赠予我她的双佩作为约定, 何必让渔夫嘲笑我独自保持清醒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朱熹对于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的向往。他以渔夫的形象自比,即使身处江湖,也保持着淡然的心境,任凭天气变化,都能悠然自得。词中“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两句,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展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而“几时还得去寻盟”则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渴望和对心灵归宿的探寻。结尾处,朱熹借用“江妃”和“渔父”的典故,寓言自己坚守内心,不愿随世俗沉沦,体现出他的高洁人格和独立精神。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