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番割:在当时语境中指那些为外国势力效力欺压同胞的人。
- 吴郎:应指某一位姓吴且对百姓有恩泽的人物 ,具体所指需结合更多背景资料确定。
- 拚(pàn)却:甘愿,不顾惜。
- 社寮:指村舍、村落 。
- 俎(zǔ)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这里指代祭祀。
翻译
那些为非作歹、受外国人驱使压榨民众的人,无一不是给百姓带来灾祸,哪有人能像吴郎这般对民众关怀备至,恩泽广布呀。吴郎不顾自身安危,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即便他离去不能再回来,但在这村舍中,他会被世世代代祭祀怀念,被民众铭记千百年。
赏析
这首诗主题鲜明,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凸显作者的情感态度。前两句将“纷纷番割”祸害民众与“吴郎泽及人”进行对比,谴责了那些为外国势力充当爪牙、残害同胞的败类,高度赞扬了像吴郎这样心地善良、关爱百姓的仁爱之士。后两句诗意一转,描写吴郎为了民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一个“拚却头颅飞不返”将吴郎大义凛然、无畏牺牲的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动。而末句“社寮俎豆自千春”则描绘出民众对其敬重怀念之情,即便他已逝,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会在祭祀中被长久铭记。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以简洁的语句传达出对善恶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正义、善良的歌颂与赞扬。
刘家谋
刘家谋,手抄本方由门生朱鸿自台湾寄达,家人据之刊刻(以下称「咸丰本」);台湾则仅见于著录,迟至1997年才由台湾省文献会排印出版(以下称「文献会本」)〖参考翁胜峰〈刘家谋的《观海集》〉,《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四期,1996年。〗。兹先呈现《海音诗》,而后呈现《观海集》。前者版本甚多,最普遍的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版本,乃根据连横「抄本」与吴守礼校订的「全卷本」互校而来(以下称「台银本」)。此外,中华书局所辑《台湾先贤集》第三册也收有《海音诗》,乃据「全卷本」与「台银本」互取所长加以重排(以下称「中华本」)。以下所录《海音诗》乃以吴守礼「全卷本」为底本,辅以连横「抄本」,并参考「台银本」、「中华本」、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观海集》则以「咸丰本」为底本,参考「文献会本」。〈黄宪作撰〉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