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曲

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 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 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 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 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浸鞋携笋篮。 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 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 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 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 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抒西邻响不绝。 残岁无米货入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阎尔梅:明末清初诗人。

翻译

种桑的人家有十分之九,那成片的绿色不断连接达上千亩。年年都相互告诫在桑果成熟时,害怕别人偷桑要从早到晚守护。前年遭受水灾去年又遇旱灾,私人的债务和官府的租税像火一样急切。今年春天略微觉得风雨还不错,可惜的是种桑的田地又变少了。采桑的女子比男子有智慧,清晨的雾气浸湿鞋子还带着装桑叶的篮子。幼年时父母就要求女子学习女红,蚕事和纺织的事都包含在其中。桑树有稚嫩、健壮、瘦弱和肥壮的,也有蚕喂饱了的和饥饿的。忌讳不断地产生意外的情况,耗尽心血才初步结成蚕茧。织不到一匹就在织布机上卖掉了,赶紧去偿还官府租税和私人债务。蟋蟀在屋里鸣叫而丝已经用完了,织布机在西边邻居家不停地响着。到了年末没有米可卖日子困苦,却妄想明年靠新的蚕丝来弥补。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种桑养蚕人家的生活情景与艰辛。诗中描述了种桑的规模,以及为防止他人偷桑而日夜守护的辛苦,还提到了连遭灾荒、债务繁重等困境。通过对采桑女子劳作的刻画,包括承担蚕事等,展现了她们的勤劳能干。同时也写了养蚕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和竭尽心血,以及为偿还债务而急忙售卖丝绸的情况。最后写出即使面临眼前的困苦,仍然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整首诗详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生活的艰难和复杂,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阎尔梅

阎尔梅

阎尔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县人。明崇祯庚午举人。有《白耷山人集》。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