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板渚:古津渡名,在今河南荥阳北。
- 榆荚: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
- 太息:叹息。
-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这里也可指岁月。
- 仙翁:这里指欧阳修,欧公曾任扬州知州,在平山堂留下诸多佳话,被时人乃至后人敬慕,故以仙翁称之 。
翻译
我怀着凭吊古迹的心情来到隋朝宫室故址附近。板渚一带细雨蒙蒙。平山堂外的景色还是和往昔一样,轻薄的烟雾笼罩着稀疏的柳树,伸展向广阔的天空。每年到了此时此地,天空中漫天飞舞着榆荚,和暖的东风拂着大地。可叹岁月已经变换了好多次,如今的游人依旧深深怀念着当年的仙翁欧阳修啊 。
赏析
这首词是陈维崧追和欧阳修名作而作,借凭吊古迹抒发感慨。上阕开篇点明地点,描绘出一幅凄凉的吊古场景,板渚的濛濛细雨增添了怀古的幽思和沧桑感,“依旧”二字将平山堂外景物的古今对照呈现而出,暗示时间流转中景象的延续和人事的变迁。下阕先以年年不变的“漫天榆荚”“著地东风”自然景色为衬,进一步强化了时光循环不已的感觉,进而发出“太息韶华几换”的深沉叹息,表达对岁月无情流逝的喟叹。最后“游人犹想仙翁”一句将目光拉回当下,写后人对欧阳修的追思,既在缅怀欧阳修的风范,也暗含着对盛世不再的怀念,全词情景交融,在古今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
陈维崧的其他作品
- 《 醉蓬莱 其二 感遇二首 》 —— [ 清 ] 陈维崧
- 《 绕佛阁 初冬同友人小憩中隐禅院用片玉词韵 》 —— [ 清 ] 陈维崧
- 《 尉迟杯 别况 》 —— [ 清 ] 陈维崧
- 《 春杪同诸子饮刺梅园古松下 》 —— [ 清 ] 陈维崧
- 《 金菊对芙蓉 舟中有示仍用前韵 》 —— [ 清 ] 陈维崧
- 《 极相思 忆梦 》 —— [ 清 ] 陈维崧
- 《 调笑令 · 张女郎 》 —— [ 清 ] 陈维崧
- 《 望江南 其一 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十首 》 —— [ 清 ] 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