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行

黑风吹海使倒立,百川水从内山入。排云驾雨鞭蛟龙,白浪高于天一级。 千年古木摩苍穹,随波漂荡西复东。砰岩撼岳相激搏,巨石旋转如飞蓬。 顷刻民庐看不见,百里哀呼叫水变。缘木果然可求鱼,为巢自恨不如燕。 鼋鼍白日上山游,人鬼黄泉随处现。可怜环溪百馀家,一时淹没为鱼虾。 洲沉岛没无所避,谁肯中流浮仙槎。浊水村翁老木匠,眼见波涛如海样。 斩藤伐竹催乘桴,救得百人皆无恙。翁非有馀欲市恩,动于不忍仁乃存。 世间讵乏千金子,目击嫂溺甘不援。如翁恻隐合天意,必有馀庆贻子孙。 君不见,宋祁救蚁中状元,况乃回生起死人一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摩苍穹:摩,接触、贴近;苍穹,苍天。
  • 砰岩:砰,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
  • 撼岳:摇动山岳。
  • 鼋鼍(yuán tuó):大鳖和扬子鳄。
  • 乘桴(fú):乘坐竹木小筏。

翻译

黑色的风吹动大海使海水倒立,众多河流的水从内山灌入。驱赶云雨鞭策蛟龙,白色的浪花比天空还高一级。千年的古老树木贴近苍天,随着波浪飘荡忽而向西忽而向东。撞击岩石摇动山岳相互激荡搏击,巨大的石头旋转起来如同飞蓬。很快百姓的房屋就看不见了,百里范围内悲哀呼叫因为水发生变化。沿着树木果然可以求到鱼,筑巢时自己悔恨比不上燕子。大鳖和扬子鳄在白天上山游走,人和鬼在黄泉中随处显现。可怜环绕溪水的一百多家,一时间都被淹没成为了鱼虾。洲沉没岛屿消失没有地方躲避,谁肯在水流中间漂浮着仙人的木筏。污浊水边村落的老翁是个老木匠,亲眼看到波涛如同大海的样子。斩断藤条砍伐竹子催促乘坐竹木小筏,救得百人都安然无恙。老翁不是有多余的想法要换取恩情,而是出于不忍心仁慈才这样做。世间难道缺少有钱的人,但目睹嫂子溺水却甘愿不救援。像老翁这样的恻隐之心符合天意,一定有多余的福泽留给子孙。你没看见吗,宋祁因为救蚂蚁考中了状元,何况这是救活了一个村子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大水灾的恐怖景象以及灾难中人们的遭遇。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如“黑风吹海使倒立”“白浪高于天一级”展现了洪水的汹涌和强大破坏力,如“千年古木”被冲得飘荡、“巨石旋转”等场景十分震撼。还细腻地描写了人们的悲哀和无奈,“顷刻民庐看不见”“缘木果然可求鱼”等句体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艰难处境。而老木匠的救人之举则成为诗中的闪光点,突出了人性的善良和仁爱,与其他自私冷漠之人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通过宋祁救蚁中状元的事例,暗示老翁的善举定会有福报。整首诗气势磅礴,画面感强,既展现了大自然灾难的力量,也颂扬了人性的光辉。

陈肇兴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