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书床镜槛,记相连斜桷。惯见修蛾远山学。倩青腰受简,素女开图,才凝盼,一线灵犀先觉。
新来窥宋玉,不用登墙,近在蛛丝画屏角。见了乍惊回,点屐声频,分明睹翠帷低擢。旋手揭,流苏近前看,又何处迷藏,者般难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书床镜槛:放置书籍的床榻和镶嵌镜子的栏杆。
- 斜桷(jué):斜的椽子,这里指房屋的结构部分。
- 修蛾:修长的眉毛。
- 青腰:传说中仙女名,这里指代某位侍女之类。
- 素女:神话中的 神女。
- 灵犀:古人认为犀牛的角中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称灵犀,常用以比喻心意相通。
- 窥宋玉: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邻家女子登墙偷看宋玉。这里指女子悄悄看心仪之人。
- 点屐(jī):屐,一种木底鞋。点屐,发出木屐走动的声音。
- 翠帷:绿色的帷幕。
- 低擢(zhuó):低低地摆动。
- 流苏:用丝线等制成下垂的穗状物,常装饰在帐幕等物上。
- 者般:这般。
翻译
书房的床榻与镜台栏杆相连,还记得那倾斜的椽子。常常能看到她模仿远山上修长的蛾眉。让侍女传递书简,仙女打开画卷欣赏。她才刚刚流露出目光,彼此之间就像有灵犀一点,心有感应先知晓。 如今她像邻家女子偷看宋玉一般,不用登上墙头,近在蛛网萦绕的画屏一角。他一下见到她不禁惊慌回头,只听得木屐走动声响频频传来,分明看到那翠色的帷幕在轻轻地摆动。她马上伸手挑起那流苏,走上前去观看又跑到哪里去捉迷藏了,这般难以把她捕捉到踪迹。
赏析
这首词细腻地描绘了一段含蓄而美妙的男女情事。上阕先以书床镜槛、相连斜桷等环境描写营造出幽静的氛围,接着刻画女子的修眉以及两人之间心有灵犀的微妙情愫,展现出那份悄然萌生的情意。下阕用“窥宋玉”典故生动地引出女子的暗中窥视,通过“乍惊回”“点屐声频”“翠帷低擢”等动作和细节描写,将两人相遇时那种慌乱、羞涩又带着好奇的微妙心理与情境刻画入微。词中语言精巧,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这段隐秘的情感展现得鲜活而充满情趣,于含蓄委婉中尽显男女之间的旖旎情思与美好韵致 。

朱彝尊
朱彝(yí)尊,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的《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 2378篇诗文
朱彝尊的其他作品
- 《 龚尚书挽诗八首 其二 (癸丑) 》 —— [ 清 ] 朱彝尊
- 《 醉春风 送陆集生孝廉还华亭 》 —— [ 清 ] 朱彝尊
- 《 丹阳道中(己丑) 》 —— [ 清 ] 朱彝尊
- 《 施学使 招集湖舫(辛丑) 》 —— [ 清 ] 朱彝尊
- 《 寄查山张上舍二首 其一 (己丑) 》 —— [ 清 ] 朱彝尊
- 《 曝书亭偶然作九首 其五 (丙子) 》 —— [ 清 ] 朱彝尊
- 《 燕山亭 七月十五夜,同次友、武曾、融谷、覃九集谡园竹屋 》 —— [ 清 ] 朱彝尊
- 《 雨度仙霞岭三首 其三 (壬子) 》 —— [ 清 ] 朱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