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方伯入觐
暮春三月,东征孔棘。
方伯维之,饷馈有绎。
四月之夏,柘林为逆。
薄于城下,民罹其贼。
脂民肝骨,远迩躅踯。
峨峨大舰,烧焚靡孑。
方伯图之,毕举群策。
以佐元老,驱除荡涤。
是底嘉绩,危城以磐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后来泛指地方长官。这里指杜方伯。“伯”读作“bó”。
- 孔棘:很紧急,很艰难。“棘”读作“jí”。
- 饷馈:军粮及运送军粮。
- 绎:连续不断。
- 柘林:地名。
- 薄:迫近,逼近。
- 罹:遭受。“罹”读作“lí”。
- 脂民肝骨:比喻用百姓的血汗来滋养自己,搜刮民脂民膏。
- 远迩:远近。“迩”读作“ěr”。
- 躅踯(zhú zhí):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指百姓的恐惧和不安。
- 靡孑:没有剩余。“孑”读作“jié”
翻译
暮春三月,向东征伐的任务十分艰难紧迫。 杜方伯负责此事,军粮的供应连续不断。 到了四月初夏,柘林出现叛乱。 叛军逼近城下,百姓遭受贼寇的侵害。 他们搜刮民脂民膏,远近的人们都惊恐不安,徘徊不前。 高大的战舰,被烧得没有剩余。 杜方伯谋划对策,集中众人的智慧。 以此来辅佐朝廷元老,将叛军驱除扫荡干净。 这是值得嘉许的功绩,使危城如同磐石般稳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杜方伯在面对东征的艰难任务和柘林叛乱时,积极采取措施,供应军粮,谋划对策,最终取得胜利,保卫了城池和百姓。诗歌展现了杜方伯的智勇和责任感,也表达了对他的功绩的赞扬。诗中通过对战争场景和百姓遭遇的描写,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和杜方伯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较为生动的词汇,如“孔棘”“脂民肝骨”“躅踯”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整首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有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霍与瑕的其他作品
- 《 江南弄 》 —— [ 明 ] 霍与瑕
- 《 一苇所如四首 其四 冬 》 —— [ 明 ] 霍与瑕
- 《 括滕王阁序用韵送夏见吾公祖年丈赍捧北上 》 —— [ 明 ] 霍与瑕
- 《 寿陈唐山七十一 其一 》 —— [ 明 ] 霍与瑕
- 《 游罗浮和宝潭十绝 其二 》 —— [ 明 ] 霍与瑕
- 《 战城南 》 —— [ 明 ] 霍与瑕
- 《 新春再和韵杂兴 其五 》 —— [ 明 ] 霍与瑕
- 《 题画 》 —— [ 明 ] 霍与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