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以滞选法报罢士无有为钱若水者何也予于胶西张起原坐上闻此语悚然予获戾甲戌冬而乙亥科举罢徒抱耿耿进退跋㚄此古昔有志之士所以仰天泪尽者也感胡永文事赋廿八字凡我同志当为怃然
竹实离离紫海春,高飞鸾凤出风尘。
哀鸿不作青冥想,空向江湖怨弋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滞选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选拔方式,指因名额限制而未能被录取的考生。
- 钱若水:人名,此处可能指一个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但未能被录取的士人。
- 胶西:地名,今山东省胶州市一带。
- 张起原: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乡。
- 悚然:形容因震惊或恐惧而感到不安。
- 获戾:指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惩罚。
- 耿耿:形容心中有事,难以忘怀。
- 跋㚄:形容行走困难,此处比喻处境艰难。
- 哀鸿:比喻遭受困苦的人。
- 青冥想:指高远的理想或抱负。
- 弋人:指猎人,比喻迫害者。
翻译
科举考试因名额限制而未能录取的士人中,没有像钱若水那样的人才,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胶西的张起原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感到非常震惊。我在甲戌年冬天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到了乙亥年科举考试又被取消,只能怀着满心的不甘和进退两难的心情。这是古代有志之士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的原因。我因感慨胡永文的事情而写下这二十八个字,希望我的同志们能理解我的心情。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不公和自身遭遇的深深感慨。诗中通过“滞选法”、“钱若水”等具体事例,揭示了科举考试中的弊端和士人的无奈。后两句以“哀鸿”自喻,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困境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