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十首
朝为清庙诗,暮作明堂赋。
赋剪秋空云,诗濯锦江露。
织成文绮霞,挂在珊瑚树。
声价比南金,光耀掩大璐。
缄之赠所知,无媒得君路。
从兹失颜色,飒如枯蓬暮。
遂令弃中衢,咄嗟谁复顾。
杨意若可逢,薄言一往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庙:古代帝王的宗庙,也指祭祀祖先的场所。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象征着权力和尊严。
-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歌颂或抒发情感。
- 濯(zhuó):洗涤。
- 锦江:四川成都的一条河流,古代以产锦闻名,故名锦江。
- 文绮霞:比喻华美的文章或诗句。
- 珊瑚树:珊瑚形状似树,常用来比喻珍贵或美丽的事物。
- 南金:古代指南方产的优质金属,比喻珍贵。
- 大璐(lù):美玉,比喻珍贵。
- 缄(jiān):封存。
- 失颜色:失去光彩,比喻失意或衰败。
- 飒如枯蓬暮:形容像枯萎的蓬草在傍晚一样,比喻衰败无生气。
- 中衢:街道的中央,比喻重要的位置。
- 咄嗟(duō jiē):叹息声,表示无奈或失望。
- 杨意:人名,可能是指杨修,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才智著称。
- 薄言:轻声细语。
- 往愬(sù):前往诉说,表达心意。
翻译
早晨我创作关于清庙的诗,傍晚则写下明堂的赋。 赋中的文字如同秋天空中被剪裁的云彩,诗中的意境则像锦江洗涤过的露水。 这些文字织成了如文绮般的霞光,悬挂在珊瑚树上。 其声誉价值堪比南方的金子,光芒掩盖了美玉大璐。 我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赠送给所知之人,但无媒人能为我铺就通往君王的路。 从此,我失去了光彩,如同枯萎的蓬草在傍晚时分一样衰败。 于是,我被遗弃在街道中央,无人再回头顾盼,只能无奈叹息。 如果我能遇到像杨修那样的人,我会轻声细语地前去诉说我的心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豪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诗中,诗人以清庙、明堂为背景,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描绘了自己作品的华美与珍贵。然而,尽管作品如金玉般珍贵,却因无人引荐而无法得到君王的赏识,最终只能黯然失色,被世人遗忘。诗的最后,诗人寄希望于能遇到像杨修那样的知己,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悲愤与对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