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哀

· 洪繻
出门逢老妇,白发蓬压眉。 倭兵蹴之行,哀哀泣路歧。 乞食不得饱,眼泪垂作糜。 问妇何所苦,呜咽不成辞。 有室无可归,残年丧子儿。 一家八九人,遭杀不胜悲。 大者能扶耜,小者仅知饥。 爱女倚房居,刺绣手牵丝。 大妇在炊下,淅米肉如脂。 一夕闻兵来,悚息泪交颐。 聚泣共吞声,忽有兵人窥。 闯入掠衣饰,索钱勒藏赀。 刀枪交股下,大者死阶墀。 回头视幼子,身首已分肌。 女妇骇啼走,并命于一时。 缕陈未及终,哭声已涟洏。 更端问老妇,摇首不闻知。 旁人纷纷说,甲乙亦如斯。 甲家益酷死,馈倭为倭欺。 遗下数顷田,芜秽草差差。 复存数间屋,入夜栖鸢鸱。 东家绝炊火,西舍游鹿麋。 亦有倭人宿,连甍卧豺罴。 破壁系鞍马,折门煮牲牺。 行人不敢过,迂路且鞭笞。 世衰人物贱,不死皆便宜。 翘首望苍天,言之有馀噫。 叹息百年上,琛赆朝四夷。 民物皆丰贵,鸡犬亦雍熙。 草野无知觉,听我吟哀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倭兵:指日本侵略军。倭,音 wō。
  • 蹴(cù):踢。
  • 路歧:指岔路。
  • 糜(mí):粥。
  • 黍(shǔ):一种农作物。
  • 耜(sì):古代一种农具。
  • 颐(yí):腮。
  • 焉(yān):表示肯定的语气。
  • 赆(jìn):进贡的财物。

翻译

出门遇到一个老妇人,白发蓬松压低了眉毛。日本兵踢着她行走,悲哀地在岔路上哭泣。乞讨食物也不能吃饱,眼泪垂下如同粥一样。问老妇人有什么痛苦,她呜咽着说不成词句。有房屋却无法归家,在残年里失去了子女。一家八九口人,遭遇杀害无比悲伤。大的能够扶着农具,小的只知道饥饿。疼爱的女儿靠着房间居住,刺绣时手牵扯着丝线。大儿媳妇在灶台下,淘米淘得米粒如同肥肉。一天晚上听说兵来了,惊恐地流泪流满了腮。大家聚集哭泣都压低声音,忽然有士兵人偷看。闯进来抢夺衣服首饰,索要钱财勒索收藏的财物。刀枪在腿间交错,大的死在台阶上。回头看年幼的儿子,身体和脑袋已经分开了。女人们惊骇地啼哭奔逃,一并在一个时刻丧命。详细述说还没说完,哭声已经连绵不断。再去询问老妇人,她摇着头不再听闻。旁边的人纷纷说,甲乙家也是这样。甲家死得更残酷,送给日本人又被日本人欺负。留下几顷田,荒芜杂乱长满杂草。还剩下几间屋子,到夜里有老鹰栖息。东家断了炊烟,西家有鹿和麋鹿游荡。也有日本人住宿,连着屋脊躺着如豺狼般凶恶的人。打破墙壁系着马鞍马,弄坏门煮着祭祀用的牲畜。路上的行人不敢经过,绕路走还要被鞭笞。社会衰败人物低贱,不死都算是便宜的。仰望苍天,说起来话长叹息不止。叹息百年以前,珠宝财物朝贡给四方蛮夷。百姓和物产都很丰富珍贵,鸡犬也都和睦欢乐。民间没有知觉,听我吟诵这悲哀的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战乱之下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以老妇的经历为切入点,展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百姓所受的苦难。诗中对老妇及其家人的遭遇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如家人被杀、房屋被毁、生计艰难等,令人痛心疾首。诗的语言质朴直白,通过生动的描述将战乱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对社会现状的叹息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更凸显了当下的悲惨,也传达了作者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以“草野无知觉,听我吟哀诗”结尾,有一种无奈和凄凉之感。整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百姓的巨大伤害。

洪繻

洪繻,《枯烂集》九卷。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吴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