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投帽

公装夏帽仿西欧,编织新搜树叶柔。 洗去泥涂肤自白,绝无芒刺背能留。 葛巾陶令思归隐,箬笠苏公爱自由。 嘉木蕃生遍台岛,此乡番语号林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林投:即露兜树,常绿乔木,有支柱根。
  • 许南英:台湾著名爱国诗人。
  • 公装:这里指公务人员所着服装。西欧:欧洲西部的简称,这里代指西方。
  • 泥涂:泥巴。
  • 芒刺: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比喻事物的锋芒。
  • 葛巾:以葛布制成的头巾,相传为陶令(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令,以爱菊、归隐等著称)所服。
  • 箬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相传苏轼喜爱自然,常着箬笠芒鞋出行。
  • 嘉木:美好的树木。
  • 蕃(fán)生:生长繁茂。

翻译

公务人员夏季所戴的帽子仿照西方样式,是用柔软的树叶新编制出来的。把帽子上的泥巴洗净后它的质地自然洁白,根本不会有芒刺留在背上。就像陶渊明戴着葛巾想着归隐田园,苏轼爱戴箬笠是因为热爱自由。这种美好的树木在台湾岛繁茂地生长,当地的番语称它为林投。

赏析

这首诗围绕“林投帽”展开,前两句直接说明此帽是模仿西欧样式,用柔软树叶编织而成,展现了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和新颖的来源。“洗去泥涂肤自白,绝无芒刺背能留”两句,表面写林投帽洗净后纯净且无刺的特点,实则通过这种具体的特征描写,赋予帽子清白无染的象征意义。

诗的颈联用典,将陶潜戴葛巾归隐和苏轼爱箬笠追求自由相联系,暗示了林投帽或许也承载着一种对自由、超脱、归隐等精神境界的追求。尾联点明林投树在台湾岛上广泛生长,又提及当地番语对它的称呼,既增添了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又强调了这种帽与当地紧密的地缘联系。整首诗以物为载体,不仅介绍了林投帽这一文化事物,而且借物传达出对高尚品质、自由精神的向往,以及浓厚的地域乡情。

许南英

许南英

许南英,两度来台。期间与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 11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