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宪使见讯

滇江兵后信蹉跎,不为衡阳雁少过。 西去朱陵题字满,南来铜柱勒功多。 龙骧使者书频寄,鸡骨山人病奈何。 匣有芙蓉霜雪色,沧洲留得傍渔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滇江:即今云南的滇池,这里指代云南地区。
  • 兵后:战乱之后。
  • 蹉跎:虚度光阴,时间白白过去。
  • 衡阳雁:指衡阳的雁,古代有“衡阳雁断”之说,意指音信不通。
  • 朱陵:指朱陵洞天,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位于湖南衡山。
  • 铜柱:古代用于记功的柱子。
  • 勒功:刻石记功。
  • 龙骧:指龙骧将军,这里可能指刘宪使。
  • 鸡骨山人: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 奈何:怎么办。
  • 芙蓉:指芙蓉剑,古代名剑。
  • 沧洲:指隐居的水边之地。
  • 傍渔蓑:靠近渔人的蓑衣,指隐居生活。

翻译

战乱后的云南江边,时光虚度,不再有衡阳的雁儿传递消息。西去朱陵洞天,题字遍布,南来铜柱上刻满了记功的文字。龙骧将军频频寄来书信,而隐居山林的鸡骨山人却病重无助。匣中藏有芙蓉剑,剑身闪耀着霜雪般的光芒,我愿在沧洲隐居,靠近渔人的蓑衣,过上宁静的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憧憬。诗中“滇江兵后信蹉跎”一句,既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破坏,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后文通过对朱陵洞天和铜柱记功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和功名的虚幻。最后,诗人以芙蓉剑和沧洲隐居的意象,寄托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功名的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