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谒大毛公墓祠

东过瀛海驻征鞍,椒酒祠前食正寒。 薤叶覆深题字石,杏花飞满讲诗坛。 风多大国泱泱后,教自西河寂寂残。 赵客一官轻博士,鲁人三颂入长安。 献王昔拜先生席,都养曾供弟子餐。 碧树种来秦日月,青山藏有汉衣冠。 祭荒古社增悲怆,城护精庐尚郁盘。 岂但儒林称训诂,传经千载似公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瀛海:指大海。
  • 椒酒:用椒叶浸泡的酒,古代用于祭祀。
  • 薤叶:薤(xiè)的叶子,薤是一种植物,这里指覆盖在石碑上的植物。
  • 泱泱:形容风大。
  • 西河:地名,这里指西河地区。
  • 博士:古代学官名。
  • 献王:指古代的贤王。
  • 都养:指供养。
  • 秦日月:指秦朝时期。
  • 汉衣冠:指汉朝的服饰。
  • 精庐:指学舍或祠堂。
  •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的学问。

翻译

向东经过大海停下征马,在椒酒祭祀前感到寒冷。薤叶覆盖着深深刻字的石碑,杏花飘落在讲诗的坛上。风在大国之后依然强劲,西河的教诲在寂静中残留。赵地的客人轻视博士的职位,鲁人三次颂扬进入长安。献王曾经坐在先生的席位上,都养曾经供养弟子的饮食。碧树种植在秦朝的日月下,青山中藏有汉朝的衣冠。古社的祭祀增加了悲怆,城墙保护着精庐依然郁郁葱葱。不仅仅是儒林称赞训诂,传经千年如公般难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寒食节拜访大毛公墓祠的情景,通过对椒酒、薤叶、杏花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献王、都养、秦日月、汉衣冠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两句强调了训诂学问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艰难,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