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漫书

· 苏葵
纷纷上客半焦头,何事渔翁守直钩。 旗鼓尽归蜗角氏,皮毛须信棘端猴。 惊闻古有嗟来食,少见人从得处忧。 若悟浮生如一梦,三公争换醉乡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焦头:烧焦了头。比喻处境十分狼狈窘迫。
  • 直钩:指不用鱼饵的钓钩。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等待愿者上钩。这里借指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或方式。
  • 蜗角氏:比喻为蝇头小利争斗的人。“蜗角”,蜗牛的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
  • 棘端猴:“棘端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猴子在刺尖上雕技艺,形容为名利而钻营的人。
  • 嗟来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文言叹词,表示招呼)
  • 得处忧:指从得到中产生忧虑。
  • 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醉乡侯:沉醉乡中的侯爷,指乐于饮酒,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

翻译

众多的达官贵人处境狼狈,为何那渔翁却坚守着不用鱼饵的直钩? 旗鼓都归于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争斗的人,人们应该相信那些为名利钻营的人就像棘端上的猴子。 惊讶地听说古代有那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很少见到有人能从得到中产生忧虑。 如果领悟到人生就如一场梦,那么三公的高位也愿意去换那沉醉乡中的闲适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世间众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丑态和渔翁坚守自我的态度。诗中通过“上客”的焦头烂额与“渔翁”的守直钩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那些为蜗角之利争斗的人和如棘端猴般为名利钻营的人。同时,诗人提到“嗟来食”,强调了尊严的重要性,而“少见人从得处忧”则反映出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问题。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如梦的感悟,认为功名利禄皆为虚幻,不如追求内心的闲适自在。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