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试院中杂作五首皆言取士之法而各有所喻焉蓝田玉

· 苏仲
仰闻合浦珠,出自老蚌胎。 茫茫沧海底,阵阵风波摧。 探者非一人,采者什百来。 中有鬼神护,中有造化裁。 勇夫不得遇,弱者分或该。 小圆菽粟粒,满眼光璀瑰。 可怜照乘宝,未献君王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合浦珠:(hé pǔ zhū)指产于广西合浦县的珍珠,以其质优而闻名。这里可能用以比喻优秀的人才。
  • 沧(cāng)海:指大海。
  • 采者什(shí)百来:前来采集的人成百上千。什,同“十”。
  • :得到。
  • 菽(shū)粟粒:豆和小米,这里形容珍珠的小。
  • 璀瑰(cuǐ guī):形容珠玉的光泽鲜艳夺目。
  • 照乘宝:能照亮车辆的宝珠,是极其珍贵的宝物,这里也是比喻优秀的人才。

翻译

我听闻合浦的珍珠,是从老蚌的胎中孕育而出。在茫茫的大海底部,经受着阵阵风波的摧残。探寻珍珠的人不止一个,前来采集的成百上千。其中有鬼神的守护,也有自然造化的安排。勇敢的人未必能遇到珍珠,而弱小的人或许有机会得到。有些珍珠小得如同菽粟颗粒,但却满眼光泽鲜艳夺目。可惜那些如同能照亮车辆的珍贵宝珠,未能进献给君王的宫殿。

赏析

这首诗以合浦珠的产生、采集以及其珍贵但未必能被君王发现为喻,探讨了取士之法。诗中用老蚌产珠于沧海,经历风波摧残,来象征人才的成长历经磨难。众多人前来探寻采集珍珠,暗示选拔人才的竞争激烈。而勇夫不得遇,弱者分或该,反映了选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诗的最后表达了对真正优秀的人才未能被君王发现和重用的惋惜。整首诗寓意深刻,通过比喻的手法,对取士之法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苏仲

苏仲,任广西象州知州。九年,退居归田。十四年,卒于家。有《古愚集》,诗三卷,文一卷。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有传。其来孙天琦又有《奉直大夫象州知州前户部主事古愚公传》,见《古愚集》卷首。苏仲诗,以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顺德苏仲德堂藏板重刻本《古愚集》为底本。 ► 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