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途漫兴

· 苏葵
分付前驱静鼓笳,莫惊山鹿吃山花。 泉声急傍溪桥响,树影低笼石磴斜。 观物眼高容易尽,行途吟苦顿忘赊。 今宵可借禅家榻,与得高僧论法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鼓笳(gǔ jiā):鼓和笳。二者皆为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这里代指行军时的军乐声。
  • 石磴(dèng):石头台阶。
  • (shē):长,远。

翻译

吩咐前行的人安静地停止军乐声,不要惊吓到在山上吃着山花的鹿。泉水声急切地伴随着溪桥发出响声,树影低低地笼罩着倾斜的石头台阶。观赏景物时眼光高远,景物容易看完,路途行走中吟唱的辛苦顿时忘记长远。今晚可以借住在禅家的榻上,和高僧一起讨论《法华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分付前驱静鼓笳,莫惊山鹿吃山花”,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关爱和尊重,希望队伍不要惊扰到山鹿。颔联“泉声急傍溪桥响,树影低笼石磴斜”,生动地描绘了泉水声和树影,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颈联“观物眼高容易尽,行途吟苦顿忘赊”,表达了诗人在观赏景物时的独特感受,以及在路途艰辛中暂时忘却疲劳的心境。尾联“今宵可借禅家榻,与得高僧论法华”,则写出了诗人希望在夜晚借住禅家,与高僧探讨佛经,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兴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思考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