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孤锡(gū xī):指僧侣的锡杖。
- 寒海:泛指僻远之地的海域。
- 风霜:比喻旅途或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 庾岭(yǔ lǐng):山名,在今江西大庾县南。
- 衲(nà):僧衣。
- 絮(xù):棉絮。此处借指衣中棉絮。
- 淮:指淮河。
- 幽寻:探寻幽胜之境。
翻译
手中的锡杖伴我前往僻远的海边,一路风霜,其中的艰难意味已十分深沉。 起初仿佛是在庾岭上行走,最终却拥有了攀登泰山的决心。 僧衣破旧,尘埃透过破损处可以看到里面的棉絮,淮河漫长,月光洒落在衣襟上。 想到你我应共同努力,归来时带着兴致去追寻那幽胜之境。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释今无写送别光半游山东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旅途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共同追求的向往。
首联“孤锡送寒海,风霜意已深”,以“孤锡”象征僧人光半的远行,“寒海”和“风霜”突出了旅途的艰难,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初移庾岭步,竟有泰山心”,用“庾岭”和“泰山”形成对比,表现出光半虽然起始的行程或许平凡,但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决心。
颈联“衲破尘窥絮,淮长月堕襟”,形象地描绘了光半旅途中的艰苦状况,僧衣破旧,路途漫长,进一步烘托出他的坚韧。
尾联“念予思共力,归兴挽幽寻”,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光半共同努力,在归来时一起去探寻幽胜之境的愿望,体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