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三山雨,寒添五岭风。 自怜沟壑白,犹喜树枝空。 乌鹊亦无意,冰霜竟不同。 夜炉柮榾火,留兴与山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质变: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这里指雪是雨的另一种形态。
  •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注音:péng lái、fāng zhàng、yíng zhōu)
  •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注音:yuè chéng lǐng、dū páng lǐng(yī shuō jiē yáng lǐng)、méng zhǔ lǐng、qí tián lǐng、dà yǔ lǐng)
  • (hè):坑谷,深沟。
  • 乌鹊:指乌鸦和喜鹊。
  • 柮榾(duò gǔ):指断木头、木块。

翻译

雪是雨发生本质变化形成的,它的寒冷又增添了五岭风的凛冽。我怜惜沟壑被雪染白,却欣喜树枝因雪而空。乌鸦和喜鹊对雪也并无特别的想法,冰霜与雪终究是不同的。夜晚的火炉中有断木燃烧的火,把这兴致留给山中的老翁吧。

赏析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描绘了雪的形成以及雪带来的景象和感受。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将雪与雨的联系以及雪对五岭风的影响,展现了雪的特殊性质和力量。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沟壑被雪覆盖的怜悯,同时又对树枝因雪而空的情景感到欣喜,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雪的复杂感受。诗中提到乌鹊对雪的无意,以及冰霜与雪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雪的独特。最后,诗人以夜炉中的柮榾火结尾,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并将这种温暖的兴致留给山翁,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闲适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雪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