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戎王出猎图
黑山之北青海头,草木摇落风飕飕。平原一望渺无际,猎骑四踏黄云秋。
戎王小年面如玉,彷佛当时李存勖。锦袍白马弯雕弧,一箭真应倒苍鹿。
苍鹿却走青羊奔,沙碛霜中馀血痕。相随两两奉驱策,毡裘辫发皆羌浑。
一犬腾身逐惊兔,后骑鞲鹰笑相顾。大家贾勇各忘疲,倒载争多不知暮。
健儿独往先着鞭,自期百发无虚弦。何物霜蹄忽星迸,脱手落地仍欣然。
几辆毡车驻山口,应待归来劝胡酒。共燖熊掌炙驼峰,《敕勒歌》长出林薮。
歌长昼短乐未央,皂旗闪烁天苍凉。明朝移帐定何所,择地还开新猎场。
方今圣人居大宝,烽燧无烟罢天讨。胡雏长作画中看,莫近飞狐塞垣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黑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 青海头:指青海湖附近。
- 草木摇落:草木凋零。
- 风飕飕(sōu sōu):形容风声尖锐。
- 猎骑:骑马打猎的人。
- 黄云秋:秋天黄色的云彩,形容秋天的景色。
- 李存勖: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以英俊著称。
- 弯雕弧:拉开弓箭。
- 苍鹿:青色的鹿。
- 沙碛:沙漠。
- 毡裘:用毡子做的衣服。
- 辫发:编成辫子的头发,这里指少数民族的发型。
- 羌浑: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鞲鹰:用皮革制成的鹰架,用于训练鹰。
- 贾勇:卖弄勇气。
- 倒载:形容载物过多,车后倾。
- 毡车:用毡子覆盖的车。
- 燖熊掌:煮熊掌。
- 炙驼峰:烤驼峰肉。
- 《敕勒歌》:古代北方民族的民歌。
- 乐未央:乐无穷尽。
- 皂旗:黑色的旗帜。
-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胡雏:年轻的胡人。
- 飞狐塞垣:古代边塞名。
翻译
在黑山北面,青海湖边,草木凋零,风声尖锐。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秋天的黄云下,猎人们骑着马四处奔走。戎王年轻英俊,面如玉石,仿佛是当年的李存勖。他穿着锦袍,骑着白马,拉开弓箭,一箭射中青色的鹿。鹿逃走后,青羊也奔逃,沙漠中留下了血迹。跟随着戎王的,是穿着毡裘、编着辫子的羌浑族人。一只狗追逐着惊慌的兔子,后面的骑手笑着看着鹰架上的鹰。大家都在卖弄勇气,不知疲倦,载物过多,车后倾,不知已是傍晚。一个健儿独自上前,自信百发百中。突然,马蹄声响起,他脱手落地,却依然欣喜。几辆毡车停在山口,等待着归来的人劝酒。大家一起煮熊掌,烤驼峰肉,唱着《敕勒歌》,乐无穷尽。黑色的旗帜在苍凉的天空下闪烁。第二天,他们将帐篷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开辟新的猎场。如今,圣明的君主统治着国家,边防无烟火,不再讨伐。年轻的胡人只能在画中看到,不要靠近飞狐塞垣。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戎王出猎的壮观场面,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草原的辽阔、猎人的英勇以及少数民族的风情。诗中,“黑山之北青海头”等句,以地理环境为背景,烘托出猎场的广阔与荒凉。“戎王小年面如玉”等句,则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突出了戎王的英俊与武艺。结尾处,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边疆安宁的祝愿。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