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贵阳喜竹溪再会凭轼有赋

· 黄衷
漓江为别贵阳逢,将遇还同未别悰。 书剑偶来方远驾,宫墙曾许扣洪钟。 共知世仰昌黎斗,安得云从东野龙。 肯为穷荒阻幽逸,碧山诗思更重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凭轼:倚在车前横木上。
  • (cóng):心情,情绪。
  • 书剑:书籍和剑,常指文人的行装或旅途。
  • 方远驾:正准备远行。
  • 宫墙:指官府或学府的围墙。
  • 洪钟:大钟,比喻学问或声望。
  • 昌黎斗:指韩愈,唐代文学家,因其为昌黎人,故称。
  • 东野龙:指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此处比喻为追随的文学巨匠。
  • 穷荒:偏远荒凉之地。
  • 幽逸:隐逸,指隐居的生活。
  • 诗思:作诗的思路或灵感。

翻译

在漓江分别后,在贵阳再次相遇,即将相聚却又如同未曾分别的心情。 带着书籍和剑,偶然来到这里,正准备远行,曾在学府的围墙内,有幸敲响学问的大钟。 大家知道世人仰慕韩愈那样的文学巨匠,又怎能不追随东野圭吾那样的文学大师呢? 怎肯因偏远荒凉之地阻碍了隐居的幽逸生活,碧山中的诗思更加深重。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逢的喜悦,以及对学问和文学追求的执着。诗中“漓江为别贵阳逢”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旅途经历,又暗含了重逢的喜悦。后文通过对“宫墙曾许扣洪钟”和“安得云从东野龙”的描写,表达了对学问的向往和对文学巨匠的追随。最后,诗人不愿因地域的偏远而放弃隐逸的生活,展现了其对诗思和隐居生活的深切向往。

黄衷

明广东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江北诸仓,清查积年侵羡,得粟十余万石。历户部员外郎、湖州知府、晋广西参政,督粮严法绳奸,境内肃然。后抚云南,镇湖广皆有政绩。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语》、《矩洲集》等。 ► 1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