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奇观为崇安司训屠景赋
武夷之山天所辟,三十六峰炫丹碧。
中有精庐祀紫阳,万古斯文赖昭晰。
东海之水龙所宫,吞吐日月涵长空。
海滨佳气忽融结,千年邹鲁闻儒风。
屠君袖然东浙彦,一经早领乡闱荐。
屈登乙榜教崇安,剑气时作虹光见。
年来捧檄过吾莆,平海武学需师模。
清操何尝问修脯,雅志但欲谈诗书。
武夷正在崇安境,千古奇观君已稔。
高山仰止长不忘,进德之功岂容寝。
平海城临东海滨,洪涛细浪皆成文。
君子之文能若此,司马子长焉足论。
观象于山德应进,观法于海文尤盛。
来春三策献天人,疾雷一声寰宇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武夷:山名,位于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 天所辟:天然形成。
- 三十六峰:武夷山的主峰,共有三十六座。
- 炫丹碧:形容山峰色彩鲜艳,红绿相间。
- 精庐:精舍,指道观或书院。
- 紫阳:指朱熹,因其号紫阳。
- 斯文:指文化、学问。
- 昭晰:清晰,明显。
- 龙所宫:传说中龙居住的地方。
- 吞吐日月:形容海水的广阔,能容纳日月。
- 融结:凝聚,形成。
- 邹鲁:指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这里指儒学。
- 儒风:儒家的风范。
- 袖然:形容风度翩翩。
- 东浙彦:指来自浙江的才子。
- 乡闱荐:乡试中被推荐。
- 乙榜:科举考试的第二等。
- 剑气:比喻才华或志气。
- 虹光见:比喻才华显露。
- 捧檄:手持文书,指任职。
- 吾莆:指作者的家乡莆田。
- 修脯:指俸禄。
- 谈诗书:指教授文学。
- 稔:熟悉。
-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 进德之功:指修身养性的努力。
- 平海城:地名,位于今福建省莆田市。
- 洪涛细浪:形容海浪的汹涌和平静。
- 司马子长:指司马迁,因其字子长。
- 观象于山:从山中观察自然现象。
- 观法于海:从海中学习法则。
- 三策:指三篇策论。
- 天人:指天道与人道。
- 寰宇震:影响整个世界。
翻译
武夷山是天工开物,三十六座山峰色彩斑斓,红绿相间。山中有精舍供奉朱熹,万古以来的文化因此得以清晰传承。东海是龙居住的地方,海水广阔到能容纳日月。海边的佳气忽然凝聚,千年来儒家的风范在此闻名。
屠君是来自浙江的才子,早年在乡试中被推荐。屈居乙榜后,他在崇安教授,其才华如剑气般时常显露。近年来,他来到我的家乡莆田任职,平海武学正需要他这样的师模。他的清廉从不问俸禄,一心只想教授文学。
武夷山就在崇安境内,这千古奇观你已熟悉。高山仰止,对高尚品德的仰慕永不忘怀,修身养性的努力不容忽视。平海城临近东海,海浪的汹涌和平静都成了文章。如果君子的文章能如此,司马迁又怎能相比。
从山中观察自然现象,德行应随之提升;从海中学习法则,文章更加盛大。明年春天,你的三篇策论献给天人,将如疾雷一般震撼整个世界。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颂扬了屠景的才华和品德。诗中通过对比山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诗的语言华丽,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
黄仲昭的其他作品
- 《 题四景山水图为仙溪林廷宽赋 其四 冬景 》 —— [ 明 ] 黄仲昭
- 《 明妃词六首 》 —— [ 明 ] 黄仲昭
- 《 题崆峒拱寿图寿林文华先生母 》 —— [ 明 ] 黄仲昭
- 《 谢友人惠锦菊月下白菊二株三首 》 —— [ 明 ] 黄仲昭
- 《 游武夷九曲僭用文公先生韵赋棹歌十首 》 —— [ 明 ] 黄仲昭
- 《 具庆堂诗庆林季瑞税使伉俪寿六十次林太守韵 》 —— [ 明 ] 黄仲昭
- 《 题屈原渔父问答图 》 —— [ 明 ] 黄仲昭
- 《 送陈廷美归省钱塘 》 —— [ 明 ] 黄仲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