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澹和尚
五羊仲春廿有一,韶阳又隔十四日。
安危山上知若何,悲凉此处苦已极。
平生几度逢剧乱,烽火每每烧颜色。
传闻六县亦多盗,钩连蛮峒如豺虎。
宛同水寇恣劫杀,不抢仁化抢下富。
梦觉关前虽未来,海螺岩上当先怖。
雷峰殿外筑层城,吹竹鸣金昼夜惊。
高挂蒲团无祖意,空令胸次有刀兵。
四郊城内人民失,月中盘米收不得。
半生精血已消磨,一掌祇园难建立。
我欲还披百结衣,近来公瘦或稍肥。
人行须便寄一纸,不久应同话翠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五羊:广州的代称。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 廿有一:二十一日。“廿”(niàn),二十。
- 韶阳:地名,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一带。
- 剧乱:剧烈的动乱。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乱。
- 蛮峒(dòng):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呼。
- 恣(zì):放纵,无拘束。
- 劫杀:抢劫杀戮。
- 宛同:宛如,如同。
- 水寇:出没于水上的盗匪。
- 仁化:地名,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境内。
- 下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梦觉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海螺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雷峰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供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
- 祖意:祖师的旨意,这里指佛教的真谛。
- 祇园(qí yuán):“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后泛指佛寺。
翻译
在广州的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距离韶阳又过了十四天。 安危山上的情况究竟怎样呢,我在这里感到悲凉痛苦至极。 我平生多次遭遇剧烈的动乱,战火每每让容颜变得憔悴。 传闻六个县也有很多盗贼,他们与蛮峒勾结如豺狼虎豹一般。 如同水寇肆意抢劫杀戮,不抢仁化却抢下富。 梦觉关前的灾祸虽然还未到来,但想到海螺岩上的情况就先感到恐惧。 雷峰殿外筑起了层层的城墙,吹竹鸣金之声昼夜让人惊恐。 高挂着蒲团却领悟不到佛教的真谛,只能让心中充满战乱的忧虑。 四郊城内的人民流离失所,连月中的盘米都收不到。 我半辈子的精力和心血已经消磨殆尽,想建立一座佛寺却困难重重。 我想要重新穿上破旧的百结衣,不知近来您是瘦了还是胖了。 您如果要出行方便的话就给我寄一封信,不久之后我们应该一同谈论那青翠的山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中通过对各地战乱、盗贼横行、人民流离失所等情况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混乱。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真谛的追求和对世事的忧虑,反映了他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悲凉,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
释今无的其他作品
- 《 咏鸬鹚 》 —— [ 明 ] 释今无
- 《 从罗浮下山与张给谏相订度中秋于尹澜柱园亭张公以行止不果予独泛舟泊南海神祠上浴日亭同四藏自显自坚铁关诸子赏月 》 —— [ 明 ] 释今无
- 《 喜郭骙臣秀才见访索赠 》 —— [ 明 ] 释今无
- 《 辽海舟中 》 —— [ 明 ] 释今无
- 《 甲寅春二月与蜜在慧均四藏自显超汉铁关洞开瓶出法敌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挂云诸子从燕台南归取道泰安登岱岳所经胜槩矢口咏歌共得五言近体十二章以志一时上横冈 》 —— [ 明 ] 释今无
- 《 题赵裕子绘卫天山寿山图 》 —— [ 明 ] 释今无
- 《 相江叹 》 —— [ 明 ] 释今无
- 《 寿李参戎衷纯 》 —— [ 明 ] 释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