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实行上人

鹫岭峰头悬智镜,金仙宝觉群仪净。 大机显晦一乘归,空有齐彰相掩映。 四谛先从五圣传,一花会见万人盛。 索诃瑞气本来多,银牛金象流双河。 神驹四脚出远谶,一口能吸西江波。 西江法窟古来许,匡庐屼嵲悬云萝。 智士手持匡岳云,南走百粤吹氤氲。 镇海明珠探手得,建立之门著茂勋。 千层佛塔黄金色,万本旃檀皆手植。 烽烟堆里洒杨枝,紫陌衢头布慈力。 又持百福结君王,琉璃殿上皆相识。 长眉两道寿者相,宝掌千岁神州直。 破裙愧我住荒村,一条楖栗冷寒原。 廿年空自知名姓,一日欣君古道存。 法庭既晚俗浇漓,狮虫独肯食狮儿。 如君但具莲花舌,护法深心人岂知。 关西将军有神力,中州长者已无疑。 我作此偈为君寿,却胜罗浮紫玉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鹫岭(jiù lǐng):也称鹫山,在中印度,是佛陀说法之地。
  • 智镜:佛教语,指大圆镜智,能显现世界万象。
  • 金仙:指佛。
  • 宝觉:佛教语,指佛的觉悟。
  • 大机:佛教语,指大乘佛法的机要。
  • 显晦:明与暗,这里指佛法的显扬与隐没。
  • 一乘:佛教用语,指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
  • 空有:佛教语,指空与有,即事物的虚幻与真实。
  • 齐彰:同时彰显。
  • 四谛: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五圣:佛教中对不同层次的圣者的称呼,具体所指可能因经典和教派而异。
  • 索诃:指娑婆世界,佛教语,意为堪忍,即我们所在的世界。
  • 瑞气:吉祥之气。
  • 银牛金象: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 双河:可能指佛教中的某种象征河流。
  • 神驹:神话中的骏马。
  • 远谶(chèn):遥远的预言。
  • 西江:长江的别称。
  • 法窟:佛教语,指佛法荟萃之处。
  • 匡庐:即庐山。
  • 屼嵲(wù niè):高耸的样子。
  • 云萝:藤萝,常攀缘于树木或岩石上。
  • 智士:有智慧的人。
  • 百粤:古代对越族居住地区的称呼,范围广泛,包括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等地。
  •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 镇海明珠:富有象征意义的宝物,可能代表佛法的智慧或某种珍贵的品质。
  • 建立之门:可能指修行或弘扬佛法的途径和方法。
  • 旃檀(zhān tán):一种香木。
  • 杨枝: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常与净水一起用于洒净仪式。
  •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 衢头:街头。
  • 百福:多种福运。
  • 法庭:此指佛法的道场。
  • 浇漓: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 狮虫: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破坏佛法或正义的力量。
  • 莲花舌:比喻能言善辩,说法巧妙。
  • 关西将军: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人物,或许代表着力量或护法的力量。
  • 中州长者:可能象征着具有智慧和威望的人。
  • (jì):佛经中的唱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翻译

在鹫岭的峰头上高悬着智慧之镜,金仙和宝觉使众人的仪态都变得纯净。大乘佛法的机要或显扬或隐没,但最终都归于一乘之道,空与有相互映衬彰明。 四谛之理先从五圣那里传承下来,一朵花的开放预示着万人的兴盛。娑婆世界本就充满吉祥之气,银牛金象在双河中流淌。 神奇的骏马四蹄踏出遥远的预言,一口能吸尽西江之水。西江的佛法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就被允许存在,匡庐高耸,藤萝悬垂。 有智慧的人手持匡庐的祥云,向南走到百粤之地,带来浓郁的祥和之气。轻易地得到镇海明珠,在建立佛法之门上建立了显著的功勋。 千层的佛塔呈现出黄金的颜色,万本的旃檀树都是亲手种植。在烽烟弥漫的地方洒下杨枝净水,在京城的街头广泛散布慈悲之力。 又带着多种福运结交君王,在琉璃殿上都被人所熟识。两道长长的眉毛呈现出长寿者的相貌,宝掌千岁,为神州带来正直之气。 我穿着破旧的裙子,惭愧自己住在荒凉的村子里,手里拿着一条楖栗木杖,在寒冷的原野上。二十年徒然有了自己的名声,有一天欣喜地感受到您的古道依然存在。 佛法的道场已经晚了,世俗的风气变得浮薄。狮子身上的虫却唯独肯吃狮子的孩子。像您这样只具备莲花般巧妙的口才,守护佛法的深切之心又有谁能知晓呢? 关西的将军具有神奇的力量,中州的长者已经毫无疑问。我写这首偈子为您祝寿,它胜过罗浮山的紫玉灵芝。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的意象和教义为背景,描绘了行上人的功德和境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词汇和象征,如鹫岭、金仙、宝觉、大机、一乘、四谛、法窟等,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敬仰。同时,诗中也描述了行上人在各地弘扬佛法、散播慈悲的事迹,如南走百粤、洒杨枝净水、布慈力等,体现了行上人的伟大功绩和慈悲心怀。

诗的语言华丽,意境深远,通过对各种宏伟景象和神奇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在表达对行上人的赞美和祝福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佛法的信仰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此外,诗中也提到了世俗风气的浇漓和佛法守护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一些思考和感慨。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宗教色彩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