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夏五月本师天老人二诗送澹西堂下海幢兼寄示无次韵恭和

楚璞无因惹刖愁,眼穿层縠笑神州。 能言此道霜消鬓,不见閒时月满楼。 泥絮岂堪支古调,云林何用梦沧洲。 三岩松柏年年绿,一任流澌滑石头。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己酉: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6年。
  • 夏五月:夏天的五月。
  • 本师:对老师的尊称。
  • 天老人:可能是一位禅师的尊称。
  • 澹西堂:人名。
  • 海幢:指广州海幢寺。
  • 无次韵:没有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楚璞:(chǔ pú)未经雕琢的璞玉,比喻怀才不遇的人。
  • :(yuè)古代砍掉脚的酷刑。
  • 层縠:(céng hú)绉纱似的皱痕,这里比喻世俗的纷扰。
  • 泥絮:沾泥的柳絮,比喻心情沉寂,不为外界所动。
  • :支撑,支持。
  • 古调:古代的曲调,这里指高雅的艺术风格或传统的道德观念。
  • 云林:指隐居之所。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 流澌:(liú sī)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翻译

我如同那未经雕琢的楚地玉石,不会无缘无故地因怀才不遇而忧愁,我看穿了这世间如绉纱般的纷扰,只能对神州大地付之一笑。能谈论此道的人已经两鬓如霜,闲下来的时候不见月光洒满高楼。我如那沾泥的柳絮,岂能支撑起高雅的古调,又何必如同在云林中做梦一般向往那隐居的沧洲。三岩的松柏年年翠绿,任由那江河解冻时的冰块在石头上滑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楚璞无因惹刖愁”表达了自己不被世俗所理解,却并不因此而忧愁,体现了诗人的豁达。“眼穿层縠笑神州”则表现出诗人对世间纷扰的洞察和超脱。接下来的“能言此道霜消鬓,不见闲时月满楼”,描绘了诗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的坚持和对闲适生活的一种超脱的看法。“泥絮岂堪支古调,云林何用梦沧洲”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认为自己不应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也不必过于追求隐居的生活。最后“三岩松柏年年绿,一任流澌滑石头”,以松柏的常青和流澌滑石头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事无常的坦然。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