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剩人和尚塔于大安十年矣无哭章庚戌寒夜梦出关门醒而情思缱绻追惟旧境缀之以词

千峰同听大荒鸡,铁篴刀砧意尽迷。 到处月眉遭鬼啖,总非人境怯乌啼。 泪弹瀚海愁难远,日照天山冷易低。 生死竟谁能预料,玉关只隔一丸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剩人:为僧人自称,意为多余的人,有自谦之意。
  • (dí):古同“笛”。
  • (dàn):吃或给人吃。
  • 瀚海:原本指的是沙漠,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翻译

千座山峰一同倾听着那荒野鸡鸣之声,铁笛和刀砧之声让人的思绪尽皆迷茫。每到一处,月牙般的眉毛似乎都要被鬼吃掉,全然不像是人间之境,就连乌鸦的啼叫都让人感到胆怯。眼泪洒向瀚海,忧愁难以远去,阳光照耀着天山,寒冷轻易地压下来。人的生死究竟谁能预料呢,玉门关只隔着如一颗泥丸般的距离。

赏析

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首联通过描绘千峰听大荒鸡以及铁笛刀砧声,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氛围。颔联描述了所处环境的阴森恐怖和不安,月眉遭鬼啖、人境怯乌啼,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颈联中泪弹瀚海、日照天山,进一步强调了忧愁之深和环境之寒冷。尾联则表达了对生死的无奈和对距离的感慨,玉关虽近,但却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