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黎曲

大块微生事,声教良最仁。 椎髻习枭性,剿脔无完身。 异类斥不育,雨露匪不均。 珠崖拟弃捐,鳞介难具陈。 德泽更千载,文物冠京津。 四水环十邑,五指削天垠。 巢居负深险,豕突雅难驯。 画臂肖沉木,弯弓即鬻獯。 鸠集乃叫呼,敢为猬与蚊。 虎竹怫分阃,桓桓策六军。 六军信神武,所事在征讨。 月竁昔来宾,日际曾奉土。 况兹未重译,蠢尔轻明主。 大国德良亏,瑶阶缺千羽。 防风杀二龙,不死见夏禹。 大火方西流,日色草木枯。 马蝗煽青燐,金牛暗毒雨。 卸甲陟崇阿,免胄散行伍。 料敌何必深,超距欲如虎。 溪谷多嶙峋,所事在两股。 树杪出金钲,阴岩潜玉弩。 不怨从军难,所虑空村堵。 一鸡响毗耶,驱蜂走神姥。 所冀良牧仁,恻然动安抚。 革心归所天,文教被终古。 请移铜柱标,相看忘黠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块:大自然。
  • 微生事:百姓的生计之事。
  • 声教:声威教化。
  • :确实。
  • :仁爱。
  • 椎髻(zhuī jì):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发式。
  • 枭性:凶猛、强悍的性格。
  • 剿脔(jiǎo luán):割肉,此处指杀戮。
  • 完身:保全自身。
  • 异类:指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
  • 斥不育:排斥,认为他们不应该繁衍后代。
  • 雨露匪不均:不是上天的雨露不公平。匪,同“非”。
  • 珠崖:古代郡名,今海南岛东北部,此处代指边远地区。
  • 弃捐:抛弃。
  • 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此处比喻少数民族。
  • 具陈:详尽地陈述。
  • 德泽:恩德,恩惠。
  • 文物:指文化和礼教。
  • :超过。
  • 京津: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 四水:四条河流。
  • 十邑:十个城邑。
  • 五指:五座山峰,形如五指。
  • 削天垠:直插天边。垠(yín),边,界限。
  • 巢居:指居住在高处如巢般的地方,形容居住环境艰险。
  • 负深险:凭借地势险要。
  • 豕突(shǐ tū):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 :平素,向来。
  • 画臂:在手臂上画图纹。
  • 肖沉木:像阴沉木一样(这里可能指颜色或质地)。
  • 弯弓:拉开弓。
  • 鬻獯(yù xūn):卖獯鬻,獯鬻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此处泛指少数民族。
  • 鸠集:聚集。
  • 叫呼:呼喊,叫嚷。
  • 虎竹:古代发兵的信物,虎形的竹符。
  • (fú):愤怒。
  • 分阃(kǔn):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
  • 桓桓(huán huán):威武的样子。
  • 六军:古代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 神武:神明而威武。
  • 月竁(yuè cuì):古代传说中北方的山名,此处代指边远地区。
  • 来宾:前来归顺。
  • :时候。
  • 奉土:献上土地,表示归顺。
  • 重译:辗转翻译,此处指语言不通需要多重翻译的边远地区。
  • 蠢尔:愚蠢的样子,此处指轻视。
  • 明主:圣明的君主。
  • :欠缺。
  • 瑶阶:宫廷的台阶。
  • 千羽:众多的舞者,此处指礼仪之盛。
  • 防风: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因迟到被大禹杀死。
  • 二龙:传说防风身高三丈,杀死了两条蛟龙。
  • 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
  • 大火:星名,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
  • 西流:向西运行,指季节进入秋季。
  • 马蝗:此处可能指一种害虫,也可能是比喻敌人如马蝗般讨厌。
  • :煽动,此处可能指马蝗的活动或敌人的挑衅。
  • 青燐(lín):俗称鬼火,实际是磷火,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
  • 金牛:可能是星宿名,也可能是某地的代称。
  • 毒雨:有害的雨水,此处可能指战争带来的灾难。
  • (zhì):登高。
  • 崇阿:高山。
  • (zhòu):头盔。
  •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峻峭、重叠。
  • 金钲(zhēng):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此处可能指锣等军乐器,也可能指金属的武器反射的光芒像金钲。
  • 所天:所仰赖的人,此处指君主。

翻译

大自然中百姓的生计之事,声威教化确实是最为仁爱的。南方少数民族梳着椎形发髻,有着凶悍的性格,相互杀戮,难以保全自身。认为那些异类不该繁衍后代,其实上天的雨露并非不公平。边远地区似要被抛弃,少数民族的情况难以一一陈述。恩德恩惠延续千年,文化礼教超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四条河流环绕着十个城邑,五座山峰直插天边。他们在高处险要之地居住,像野猪一样难以驯服。在手臂上画图纹,像阴沉木一样,拉开弓就像在卖獯鬻。他们聚集起来叫嚷,竟敢如同刺猬和蚊子般放肆。愤怒地派出将帅,威武的军队开始行动。军队确实神明威武,所做的事情在于征讨。边远地区过去曾来归顺,也曾在某个时候献上土地。何况这里并非语言不通的边远之地,这些愚蠢的人却轻视圣明的君主。大国的仁德有所欠缺,宫廷的礼仪也不够繁盛。防风曾杀死两条蛟龙,但因迟到被大禹杀死。心宿二向西运行,太阳的颜色使草木干枯。如同马蝗般的敌人煽动着鬼火,在某地有害的雨水降临。卸下盔甲登上高山,摘掉头盔让士兵分散行动。预料敌人不必想得过于复杂,要像老虎一样勇猛跨越障碍。山谷中多是险峻的山石,关键在于双腿要有力。在树梢上出现像金钲的光芒,在阴暗的山岩中潜伏着弓弩。不抱怨从军的艰难,所担心的是村庄空虚无人防守。一只鸡的叫声在毗耶响起,驱赶蜜蜂让神仙也离开。所希望的是好的官员仁爱,能够怜悯地进行安抚。让他们改变心意归顺君主,文化教育被永远传承。请求迁移铜柱作为标记,相互看着忘记那些狡猾的敌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征战,以及对和平与教化的期望。诗中先强调了声威教化的重要性,然后描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情况,如他们的生活习性和难以驯服的特点,同时也提到了对边远地区的看法和一些历史典故,如防风杀二龙的故事,以说明对不服从统治的惩罚。接着描述了战争的场景和困难,如敌人的挑衅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最后表达了对仁爱治理和文化教育的渴望,希望能够通过安抚使少数民族改变心意,归顺朝廷,实现和平与繁荣。整首诗语言丰富,意象众多,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困难,也表达了对和平与教化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