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师邵春日登慈恩寺镜光阁及归途即事

· 顾清
祗园开胜地,金刹俯层轩。 水月澄空相,伽陵象佛言。 慈云低树湿,瑞叶入窗翻。 若论三乘事,微吟已自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祗园(zhī yuán):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后泛指佛寺。
  • 金刹:佛地悬幡的塔柱。
  • 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 水月:水中月,佛教中用以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
  • (chéng):使液体里的杂质沉淀,此处可理解为显现出清净之意。
  • 空相:佛教语。指假象,幻象,也指诸法皆空的相状。
  • 伽陵:指伽陵频伽鸟,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其鸣声美妙。
  • 慈云: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 瑞叶:象征吉祥的叶子,这里可能指的是美好的树叶或植物。
  • 三乘: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乘),是佛教的三种修行教法和境界。

翻译

佛寺开辟在名胜之地,金色的塔刹俯瞰着多层的敞厅。 水中月显现出空的相状,伽陵频伽鸟象征着佛的言说。 慈悲的云彩使低矮的树木湿润,吉祥的树叶在窗间翻动。 若是谈论起佛教的三种教法和境界之事,稍微吟咏一下自己就已经觉得内容繁多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慈恩寺镜光阁及归途的景象,充满了佛教的意蕴。首联描述了祗园作为佛教胜地的庄严和金刹的雄伟,展现出寺庙的宏伟气势。颔联通过水月的空相和伽陵频伽鸟的象征,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哲理。颈联的慈云湿树和瑞叶翻窗,营造出一种祥和、美好的氛围。尾联则提到了三乘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但也感到其内容的繁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将佛教元素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传达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情感。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