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昌有感

· 刘基
夜发高唐湾,旦及东昌郭。 乔树拂疏星,霜飞月将落。 仰观天宇清,平见原野廓。 白杨号悲风,蔓草杳漠漠。 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 圣道县日月,斯人非虺蝁。 教养既迷方,欲炽性乃凿。 展季骨巳朽,清风散藜藿。 弦歌灭遗音,茧丝尽笼络。 鸱啸魍魉凭,螽鸣草虫跃。 遂令一变姿,化为蹠与蹻。 况闻太行东,水旱荐为虐。 饥氓与暴客,表里相倚著。 赈恤付群吏,所务惟刻削。 征讨乏良谋,乃反恣剽掠。 坐令参苓剂,翻成毒肠药。 今年秋租登,行止稍有托。 馀波尚披猖,未敢开一噱。 但恐习俗成,何由返初昨。 藩宣有重寄,胡不慎远略。 往者谅难追,来者犹可作。 歌诗附里谣,大猷希圣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唐湾: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
  • 东昌郭:东昌府的外城,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市。
  • 疏星:稀疏的星星。
  • 杳漠漠:形容蔓草茂密深远,不见边际。
  • (yì):遮蔽。
  • 虺蝁(huī è):毒蛇和毒虫。
  • 展季:指春秋时期的展禽,即柳下惠,以清廉著称。
  • 藜藿:指野菜,比喻粗劣的食物。
  • 茧丝:比喻赋税。
  • 鸱啸:鸱鸮的叫声。
  • 魍魉:传说中的山川精怪。
  • 螽鸣:螽斯的鸣叫声。
  • 蹠与蹻:指盗跖和庄蹻,古代著名的盗贼。
  • :连续,屡次。
  • 饥氓:饥饿的百姓。
  • 赈恤:救济抚恤。
  • 剽掠:抢劫掠夺。
  • 参苓剂:指良药。
  • 馀波:指事后的影响或波及。
  • 披猖:猖獗,猖狂。
  • 藩宣:指地方的行政长官。
  • 大猷:重要的计划或政策。

翻译

夜晚从高唐湾出发,清晨抵达东昌府的外城。稀疏的星星点缀着乔木,霜花飞舞,月亮即将落下。仰望天空清澈,平视原野辽阔。白杨树在悲风中呼啸,蔓草茂密深远。只见到处是荆棘丛生,白骨被寒霜遮蔽。圣人的道理如同日月高悬,但人们并非都是善良之辈。教育培养已经迷失方向,欲望炽烈,人性被破坏。展季的骨头已经腐朽,清廉的风气也已消散。弦歌之声已无遗音,赋税却重重笼络。鸱鸮的叫声,魍魉的凭依,螽斯的鸣叫,草虫的跳跃。于是人们的姿态一变,化为了盗贼。何况听说太行山以东,水旱灾害连年。饥饿的百姓与暴徒,内外相互依存。救济抚恤交给群吏,他们却只知剥削。征讨缺乏良策,反而肆意抢劫。使得良药变成了毒药。今年秋天,租税有所收获,行为稍有依托。但余波依然猖獗,不敢开怀一笑。只怕习俗已成,如何能回到初时。地方行政长官有重任,为何不谨慎长远规划。过去的已难以追回,未来的仍可努力。歌诗附和着民间的谣曲,重要的政策希望得到圣明的指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刘基路过东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中,“圣道县日月,斯人非虺蝁”一句,既表达了对圣人道理的尊崇,又暗含了对人性堕落的痛心。后文通过对饥荒、暴乱、官吏腐败等社会问题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