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将军平寇歌

大罗之山莽回互,石林岝崿盘西楚。 悬梯织铁难跻攀,朝啼鼪鼯夜猛虎。 茆棚竹箐何纵横,三峡黄昏怨行估。 上书无人扣北阙,忍使苍生茹荼苦。 丙辰之岁尤跳梁,羽檄交驰震霆怒。 楼船下濑遄出师,诏遣将军持绣斧。 荆蛮象郡抽精锐,漓水湟川动鼙鼓。 阴厓杀气回长风,白日精灵泣飞雨。 将军功成振凯归,大旱为霖救焦土。 伏波铜柱安足誇,昆崙之捷可重睹。 问君谋略何太奇,昔日东吴遏倭虏。 丹书兽锦从天下,大纛高牙自能取。 吁嗟四海今承平,南粤再见烟尘清。 明珠贡篚岁岂乏,玉门斥堠无脩营。 更烦牛酒休军士,函谷封泥不用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罗:山名。
  • 岝崿(zuò è):山势高峻。
  • 西楚:战国时楚国的西部,这里泛指楚地。
  • 鼪鼯(shēng wú):黄鼠狼和鼯鼠,泛指野兽。
  • 茆棚(máo péng):茅棚。
  • 竹箐(zhú jīng):竹林。
  • 行估:行商。
  • 茹荼(rú tú):比喻受尽苦难。荼,一种苦菜。
  • 跳梁:强横,捣乱。
  • 羽檄(yǔ xí):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 濑(lài):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 遄(chuán):疾速。
  • 绣斧:汉武帝曾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仗节,至各地巡捕群盗。后以“绣斧”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
  • 象郡:秦朝设置的郡,在今广西西部、贵州西南部。这里泛指南方边远地区。
  • 漓水:漓江,在广西。
  • 湟川:连江,在广东。
  • 鼙鼓(pí gǔ):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 厓(yá):同“崖”。
  • 伏波铜柱:东汉马援征服交趾(今越南)后,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
  • 昆崙之捷:指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 东吴遏倭虏:指在东吴地区抵御倭寇的事迹。
  • 丹书兽锦:皇帝的赏赐。
  • 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 高牙:大旗,代指军队的统帅。牙,牙旗。

翻译

大罗山广阔雄伟,山势回环交错,石峰高峻,盘据在楚地西部。悬梯如织铁般难以攀登,白天有鼪鼯啼叫,夜晚有猛虎出没。茅棚竹篱杂乱纵横,三峡的黄昏让行商们哀怨。向朝廷上书却无人理会,怎能忍心让百姓受苦受难。

丙辰年(此处丙辰年或为虚构,不一定实指具体年份)尤其混乱,紧急的军事文书频繁传递,令人震怒。楼船顺着急流迅速出征,皇帝下诏派遣将军手持绣斧前来平乱。从荆蛮象郡抽调精锐部队,在漓水和湟川一带响起战鼓。阴冷的山崖下杀气随着长风回荡,白日里神灵也为纷飞的雨水哭泣。

将军战功告成,胜利凯旋,久旱的大地迎来甘霖,拯救了干旱的土地。伏波将军的铜柱哪里值得夸耀,这次的胜利可与昆崙之捷相媲美。想问将军的谋略为何如此奇妙,以前在东吴地区就曾抵御过倭寇。皇帝的赏赐如丹书兽锦从天下而来,大旗和高牙自然能够取得。

唉,如今四海升平,在南粤再次看到战乱平息,烟尘消散。每年进贡的明珠和竹筐并不缺乏,玉门关的哨所也不再需要修缮和派兵驻守。更应该用牛酒犒劳军士,就像函谷关封锁后不用出兵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邹将军平寇的英勇事迹和伟大功绩。诗的开头通过对大罗山等地险峻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平寇的艰难。接着叙述了战乱的情况以及朝廷派遣邹将军出征,展现了战事的紧迫和严重性。诗中描写战争场景时,用“阴厓杀气回长风,白日精灵泣飞雨”等语句,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将军功成后,如久旱逢甘霖,拯救了百姓,其功绩可与历史上的名将相媲美。最后,诗人感叹四海承平,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赞美。整首诗气势恢宏,语言生动,通过对战争和胜利的描写,表现了对将军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