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承至同唐寅仲陈忠甫过讯留酌舟中

故园兵后阻相酬,乘兴能来慰我愁。 花竹渐芜因避地,江山无恙复移舟。 赤阑回合垂杨暮,白屋萧条野水流。 诸将昆崙如早下,持竿吾欲卧沧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兵后:战乱之后。
  • :这里指以诗文相互唱和应答。(“酬”的读音:chóu)
  • :安慰。(“慰”的读音:wèi)
  • 避地:为躲避灾祸而迁居他乡。(“避”的读音:bì)
  • 无恙:没灾祸,平安。(“恙”的读音:yàng)
  • 赤阑:朱红色的栏杆。(“阑”的读音:lán)
  • 回合:环绕。
  • 垂杨:即垂柳。(“垂”的读音:chuí)
  • 白屋:指不施彩饰的房屋,古代平民居住的房子。
  • 诸将:各位将领。
  • 昆崙:这里借指敌军的据点或防线。(“崙”的读音:lún)
  • 沧洲:滨水的地方,常代指隐士的居处。(“沧”的读音:cāng)

翻译

故乡在战乱之后阻碍了我们相互酬和应答,你能乘兴而来,安慰我的忧愁。 花和竹逐渐荒芜,因为人们为躲避灾祸而迁居他乡,江山依然平安,于是又乘船出行。 红色的栏杆环绕着,垂柳在暮色中低垂,白色的房屋显得萧条,野水潺潺流淌。 如果各位将领能早日攻下敌军据点,我想要持竿垂钓,隐居在那水边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诗的首联表达了在战后与友人相见的欣慰,友人的到来缓解了诗人的忧愁。颔联通过描写花竹的荒芜和人们的避地,以及江山虽无恙但仍需移舟的情景,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们的不安。颈联中赤阑、垂杨、白屋、野水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期望,以及自己渴望隐居的心愿。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复杂,既体现了对战乱的忧虑,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的向往。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