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拼音
注释
观音补陀、补陀大士:观音即观世音之略称,自唐初避李世民讳,故省去“世”字,菩萨名,亦称观自在菩萨。《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苦恼从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补陀”者,《华严经》谓有补陀 洛迦山,且谓系善财童子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稼轩此词题中所称之“观音补陀”及首句所称之“补陀大士”,当均指观音菩萨而言。稼轩另有赋石中观音像之《玉楼春·琵琶亭畔多芳草》,其中亦有“补陀大士神通妙”句。盖南宋学人多误以补陀大士为观音菩萨之另一称呼也。补陀,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作“普陀”。
“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句:宋·黄庭坚《题落星寺四首·其三》诗:“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蜂房,比喻房室密集众多。
石髓:即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馀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南朝 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桃源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按:稼轩有送元济之归豫章之《江神子》词,自注:“桃源乃王氏酒垆,与济之作别处。”
春雷鼻息:唐·韩愈《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墙,鼻息如雷鸣。”唐·元稹《八骏图》诗:“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
洞庭张乐:《庄子·卷十四·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唐·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
湘灵: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倒生:草木由下向上长枝叶,故称草木为“倒生”。《淮南子·卷一·原道训》:“秋风下霜,倒生挫伤。”东汉·高诱注:“草木首地而生,故曰‘倒生’。”
开山祖:佛教语。释氏多择名山,建立寺观。其始创基业者,谓之开山祖师。后来对于凡首创一宗一派者均以是称之。
序
这是宋词艺苑中不多见的一首山水游记词。
在中国,对大自然的赞颂,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大自然的描绘。《文心雕龙·物色篇》:“‘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屈原的《天问》,对大自然提出的怀疑和质问,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优美,为后世所不可企及。魏晋南北朝时代,涌现出一批山水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把祖国的山河写得很壮美。有唐一代,诗运兴隆,产生了象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其诗中有画,描画出自然山水之美。可是,词作描写山水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却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虽不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番情趣和境界。这首《水龙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问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细致而又有气势地描绘了雨岩洞内的壮丽的自然景色。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这座“雨岩”溶洞,从它外形看,很象佛家所说的那位观音大士,可是,她虚怀空阔,人们走进去,则别有洞天。接着,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珑的“窗户”,形容在溶岩洞内的所见;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笋,有的垂挂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时,洞内还隐约可以听到“远处”有“涛声”阵阵。待要向前仔细看时,发现幽径逶迤,地下还似有落花的香味,于是,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否就是当年武陵人发现的桃源路呢?这提问的结句,为下片写词的立意,埋下了伏笔。
下片,作者描写他在洞中听到的“涛声”:那是春雷的滚滚响动吧,还是洞中蜷伏着“弯环如许”的卧龙?要不然,或许是黄帝在洞庭之野奏乐传来的奏鸣曲,或是《楚辞》里描写的那位湘夫人来到这儿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话,我想那就是在岩洞阴壑中生长着的万倾长松,在风雨中吟咏了。
末尾,作者在归结全篇的立意时,仰头细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那开凿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应已是白发苍苍了吧!
词人运用神驰的想象,把游雨岩的所见所闻,刻画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短短一百余字,就如同一篇游记散文,内容宏富,含意深婉。
诗是诗人对自然的摹拟。如谢灵运,他的山水诗,是“模山范水”,是“对自然的摹拟”。其代表作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秋涟。”(《过始宁墅》)“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谢灵运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仔细,他的山水诗,刘勰称为“繁富”,沈约称为“兴会标举”,反映了山水之美,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拟。而辛弃疾的山水词章如这首《水龙吟》,不仅对自然观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这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成就则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再用儒字韵二首 》 —— [ 宋 ] 辛弃疾
- 《 江城子 · 赋梅寄余叔良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和传岩叟香月韵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 [ 宋 ] 辛弃疾
- 《 南歌子 · 新开池戏作 》 —— [ 宋 ] 辛弃疾
- 《 木兰花慢 · 题广文克明菊隐 》 —— [ 宋 ] 辛弃疾
- 《 和赵茂嘉郎中赋梅 》 —— [ 宋 ] 辛弃疾
- 《 最高楼 · 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