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和卢国华提刑”:四卷本丙集无。
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知广德军 建平县。旧籍有绝户物力钱,抑民代输绢匹,民苦之,多逃亡;彦德至,大搜隐漏,所入三倍于旧,遂以充赋。消虚户二千有馀,逃者复归。两守蜀郡,再历宪漕,并著声绩。召为户部郎官,除福建转运判官,官至朝请大夫。”《福建通志·职官志·提点刑狱文臣提刑》:“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捧心颦:《庄子·卷十四·〈外篇·天运篇〉》:“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矉,古同“颦”。
闻鸡舞:《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祖逖,字士稚,范阳 遒人也。……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序
《菩萨蛮·和卢国华提刑》是南宋词人辛稼轩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写送别。起句写送别的地点。旌旗,以卢国华的仪卫代指卢国华,言其虽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依旧要变换任职地点,和友人在长亭作别。“尊前”句写饯别。莺花有二义,一指莺与花,指春日可资玩赏之景物,一指妓女,这里大约指后者。古代官员有携妓宴饮的习俗,而妓女也有借宴饮之便请求地方长官允其脱籍的事例。苏轼守杭州时,就曾碰到妓女请他帮助脱籍的事,他写了一首藏头诗让那个妓女交给她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帮他办了脱籍之事。作者在本词篇末自注说:“时籍中有放自便者。”因知所谓“尊前试点营花数”,主要是说饯别宴上有歌儿舞女唱歌跳舞以佐清欢,同时也暗示让那些脱籍之人听点而去之意。“何处”二句化用西施病心而颦的典故,言这些脱籍的妓女虽不知来自何处,但其人像西施一样美丽,真可说是“人间别样春”,他们是社会上另一类美人,也是可资饯别之人,缴足了饯别之意。词的下阕写劝勉。前两句写卢国华的壮志。卢国华少年时期即闻鸡起舞,以功名自许,有志于建功立业,所以受到朝廷重用,如今又从福州调到建安去。“诗句到梅花”关照题中的“和”字,宕开一笔,言其喜咏梅花,以梅之冰清玉洁激励自己;“春风”句收合,言其到任之后,也将惠及民众,使他们如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宋史·李侗传》),惠及万物,使地方大治,隐含劝勉之意。要之,上阕饯别,下阕劝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合乎一般常规;然中间嵌入妓女脱籍事,且不露痕迹,那就非大手笔莫办了,此词奇异之处正在这里。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