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行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 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 天荒虎不饥,旰人饲岩阻。 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 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 不堪充虎饿,虎亦弃不取。 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 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路妇有同伴,怜而与之乳。 咽咽怀中声,咿咿口中语。 似欲呼爷娘,言笑令人楚。 千里山海关,万里辽阳戍。 严城啮夜星,村镫照秋浒。 长桥浮水面,风号浪偏怒。 欲渡不敢撄,桥滑足无屦。 前牵复后曳,一跌不复举。 过桥歇古庙,聒耳闻乡语。 妇人叙亲姻,男儿说门户。 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 未明复起行,霞光影踽踽。 边墙渐以南,黄沙浩无宇。 或云薛白衣,征辽从此去。 或云隋炀皇,高丽拜雄武。 初到若夙经,艰辛更谈古。 幸遇新主人,区脱与眠处。 长犁开古迹,春田耕细雨。 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 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 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迂(yū)以远:迂回而且遥远。:曲折,绕远。
  • 旰(gàn)人饲岩阻:把人喂给山里险阻处的野兽。:这里指晚,也可理解为让人在夜晚喂了野兽。
  • 腰膂(lǚ):腰和脊梁骨,泛指身躯。:脊梁骨。
  • 撄(yīng):触犯,这里指靠近、渡河。
  • 屦(jù) :鞋子。
  • 聒(guō)耳:声音嘈杂刺耳。
  • 区脱(ōu tuō):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这里指居住的地方 。

翻译

十天卖掉一个儿子,五天卖掉一个妻子。 到后来只剩下孤身一人,前途茫茫踏上漫长路途。 漫长的道路迂回又遥远,关隘山川还有豺狼猛虎出没。 荒年就连老虎都吃不饱,人在夜晚被喂给山间的野兽。 豺狼在白天也敢出来肆虐,各个村落只能慌乱击鼓驱赶。 可叹我已皮焦发枯,腰脊好似要折断一般疼痛。 见到人时眼睛先直瞪着,得到食物吞咽时却又呕吐出来。 这身体都不足以让老虎吃饱,老虎也嫌弃地弃我而去。 在道路旁看见被遗弃的婴儿,心生怜悯抱起来放在担子和炊具中。 自己的孩子都卖光了,却要去抚养别人的孩子。 一同逃难的妇人有个同伴,她怜悯婴儿,用乳汁喂养。 婴儿在怀中轻轻的咽哭声,嘴里咿咿呀呀说着话语。 仿佛想要呼喊爹娘,那言笑的模样实在令人心酸。 千里之外的山海关,万里之外的辽阳戍所。 坚固的城墙咬着夜空的星星,乡村的灯火照着秋天的河岸边。 长长的桥梁横跨在水面上,风声怒号波浪更是汹涌。 想要渡河却不敢靠近,桥很滑而且脚下没有鞋子。 前面有人拉后面有人拽,一旦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过桥后在古庙中歇息,耳边听到熟悉的家乡话语。 妇人谈论着亲戚姻缘,男儿说着家族门第。 欢快的交谈让人彻夜难眠,好似暂时忘记了愁苦。 天还没亮又起身赶路,朝霞映照身影孤独前行。 走过了边墙逐渐往南,黄沙漫漫望不到边际。 有人说薛仁贵征辽便是从这条路而去,有人说隋炀帝征讨高丽威风凛凛。 初到这里好像早就经历过,想想如今的艰辛更觉往日沧桑。 幸运遇到新的主人,给了居住的地方安身。 用长犁翻开古老的土地,在春日细雨中耕种农田。 为主人放牧牛马羊,夕阳下在山谷中清点数目。 身体安定了心却越发悲伤,南方的家乡在那遥远的地方。 心里有万般困苦难以言说,迎着风泪如雨下。

赏析

这首《逃荒行》是一首反映流民悲惨生活的叙事长诗。诗歌开篇即以“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的沉痛之语,刻画了灾民被迫骨肉分离的悲惨场景,瞬间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

诗人以一个逃荒者的视角,细致描绘了逃荒途中的艰难险阻——漫长遥远又危机四伏的道路,凶残无忌的豺狼虎豹,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自我状态,以及种种令人心酸的画面,如路旁被遗弃的婴儿,这些情节都深刻地反映了灾荒之年流民生活的困厄与无奈。

在描绘逃荒者过桥等艰难行程时,如“前牵复后曳,一跌不复举”,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处境的危险和无助。而途中于古庙听到乡音,众人欢快交谈虽有片刻忘却愁苦,却更衬托出苦中作乐的悲凄。

到达边地后的生活,虽有了安身之所,但诗人笔锋一转,“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深刻表达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对往昔遭遇的痛心,无法言说的万千苦涩尽在“临风泪如注”中宣泄而出。全诗语言质朴真切,叙事条理清晰,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逃荒者一路见闻与经历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广阔而凄惨的社会流民图,对当时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深切同情。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