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三首时洪都兵变予方种菊东篱有终焉之志因赋此诗

· 黄佐
秋风萧瑟起千山,篱外黄花自作闲。 冠盖何年通宛洛,鼓鼙连日动乡关。 风尘不入窗间岫,世事能彫镜里颜。 闻道日边佳气在,都人长望属车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黄花:指菊花。
  • 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 宛洛:古代地名,指宛城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 鼓鼙: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用以激励士气,这里指战乱。
  • 乡关:故乡。
  • 风尘:比喻旅途的艰辛,或指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 :山洞,这里泛指山。
  • :同“雕”,这里指使憔悴。
  • 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 佳气:美好的气象,常指吉祥的征兆。
  • 都人:京都的人。
  • 属车:皇帝的侍从车子。

翻译

秋风在千山间呼啸,篱笆外的菊花自在地闲放。 不知何时,官吏们才能再次往来于中原,战鼓声接连不断,震动着我的故乡。 风尘不曾侵入窗外的山峦,世事却能使镜中人的容颜憔悴。 听说京城附近有吉祥的气象,京都的人们长久地盼望着皇帝的车驾归来。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同时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秋风萧瑟起千山”一句,以秋风萧瑟之声,映衬出千山的寂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篱外黄花自作闲”则通过菊花的自在闲放,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后两句通过对官吏往来和战乱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最后两句则寄托了对和平与稳定的深切期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