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次梁子韵二首

· 黄佐
粤山依静渚,陆海沸青宵。 火树流丹夐,荒郊拾翠遥。 骖驔风外辔,窈窕月中桥。 向晚游尘寂,犹闻芗泽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次梁子韵:依照梁子(可能是指某位诗人的名字)的韵脚作诗。
  • 粤山:指广东的山。
  • 静渚:平静的水边。
  • 陆海:指广阔的陆地,比喻繁华之地。
  • 青宵:青天,高空。
  • 火树:指元宵节时点燃的灯笼,形似火树。
  • 流丹:流动的红色,形容灯火辉煌。
  • (xiòng):远。
  • 拾翠:指采摘花草,这里指观赏自然景色。
  • 骖驔(cān diàn):指马奔跑的样子。
  • :马缰绳。
  • 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丽,这里形容桥的幽美。
  • 芗泽:香气。

翻译

在广东的山边,靠着平静的水边,广阔的陆地上空沸腾着繁华的气息。 火树般的灯笼流动着红色光芒,远远地,我在荒郊野外欣赏着自然的美景。 马儿在风中奔跑,缰绳随风飘扬,幽美的桥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迷人。 傍晚时分,游人的喧嚣已静,却还能闻到空气中飘来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通过“火树流丹”和“荒郊拾翠”等意象,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诗中“骖驔风外辔,窈窕月中桥”一句,以马儿的奔腾和桥的幽美,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结尾的“向晚游尘寂,犹闻芗泽飘”则巧妙地将节日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对比,留下余韵,使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香气,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宁静。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