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紫阳先生韵八首

· 杨爵
思量宜是犴中人,感动君王恐未真。 十载每怀当世事,一躯何惜老来身。 恩深愿作沟渠骨,罪重难为草莽臣。 此日存心都莫道,好将余喘听明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思量:思考,考虑。
  • 犴中人:指监狱中的人,犴(àn),古代指监狱。
  • 感动君王:使君王感动。
  • 十载:十年。
  • 一躯:一身,指自己的身体。
  • 沟渠骨:比喻死于非命,尸体无人收葬,弃于沟渠。
  • 草莽臣:指在野未仕的人,或指隐居不仕的人。
  • 存心:心中所想。
  • 余喘:指剩余的生命。
  • 明神:指神明,神灵。

翻译

思考着,我应该是监狱中的人,担心君王是否真的被我感动。 十年间,我总是挂念着当前的世事,对于自己的老去之身,我毫不吝惜。 深感皇恩浩荡,我愿成为无人问津的沟渠中的尸骨,罪孽深重,难以成为隐居的草莽之臣。 此时此刻,心中的所思所想都不必多说,只愿用我剩余的生命,聆听神明的旨意。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杨爵在狱中的深沉思考和对世事的关切。诗中,“思量宜是犴中人”一句,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接受,也透露出对君王是否真正理解其忠诚的疑虑。后文通过对“十载”与“一躯”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牵挂与对个人命运的淡然。最后,作者以“沟渠骨”和“草莽臣”自喻,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与对自身罪责的认知,同时,“此日存心都莫道,好将余喘听明神”则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神明旨意的顺从,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凉,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忠诚。

杨爵

明陕西富平人,字伯珍,一字伯修。二十岁始读书,常边耕边读。同郡韩邦奇录为弟子。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奉使湖广,见饥民割尸肉为食,还言虽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亦无补于饥寒之众。郭勋用事,世宗经年不视朝,日夕建斋醮。而大臣夏言、严嵩以元旦微雪,作颂称贺。爵乃上书极谏,忤帝,下诏狱拷讯几死。历五年获释,抵家甫十日,复逮系狱,又三年始释。卒谥忠介。有《杨忠介集》、《周易辨说》等。 ► 4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