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韶华: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华,此处指岁月。
- 弹指:佛教语,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如弹指一瞬。
- 悠悠:长久,漫长。
- 人间首五秋:人到二十五岁,古人以四季代表年龄,一年四季,五个秋季,即二十五岁。
- 望洋:典出《庄子·外物》,“望洋向若而叹”,形容对事物深感无法理解的样子。
- 学海:比喻学问的海洋,形容知识的广大无垠。
- 糟邱:酒糟堆积成的小山丘,比喻世俗的纷扰或污浊的生活环境。
- 瓦注:赌博时用的筹码,这里比喻人生中的赌注或抉择。
- 局:围棋或象棋等棋局,也可引申为生活或仕途的布局。
- 脚底红尘:形容世间的繁华和纷扰。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泛指天下或人间。
- 著:安放,安置,引申为适合或归属之处。
- 笙歌丛:笙箫和歌唱的聚集处,常用来形容热闹的宴乐场所。
- 闲游:悠闲地游玩,隐含了对浮华生活的厌倦或超脱之意。
翻译
时光匆匆如指尖流逝,我已经在这个世间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面对浩渺的知识海洋,我深感自己学识浅薄,无法沉浸其中;身处世俗的纷扰中,我更是渴望清静的生活,却难以实现。回忆过去,曾在酒席间豪赌一掷,如今看来,那些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局。脚下这片繁华的土地,就如同世界的缩影。自嘲的是,我的生活何处安放,是否该在这喧闹的笙歌丛中寻找片刻的闲适?
赏析
这首诗是曾国藩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感慨。他感叹韶华易逝,时光如梭,已经步入中年,对学问的追求却未能有深厚的积累。同时,他对官场生活感到疲惫,向往清静的生活,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诗人通过“瓦注”和“脚底红尘”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最后的“笙歌丛里合闲游”则流露出一种超脱的心境,暗示他希望能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寻求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展现了曾国藩复杂的人生感慨。

曾国藩
清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进士。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四年,湘军出战。发布《讨粤匪檄》。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占安庆。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后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旋还任两江,卒于官。谥文正。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 4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