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帝纪
始皇坑儒生,秦室遂颠覆。
取冠溺其中,何乃踵前躅。
亭长初秦民,秦事鉴已熟。
事有异取舍,安用自窘束。
方从丰沛豪,起逐中原鹿。
君王自神武,将士岂局促。
当时分汉茅,素行甚污辱。
屠沽与刀笔,杂然非一族。
叔孙晚见推,韩彭旋烹戮。
一弛复一张,往往如转轴。
高皇躬独断,此理深照烛。
英风渺何之,遗事空简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始皇: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实行一系列严苛政策。
- 坑儒生: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 秦室:秦朝王室,指代秦朝政权。
- 取冠溺(nì)其中:用戴的帽子当尿壶,形容行为轻慢无礼。这里指刘邦对儒士的不尊重行为。
- 踵(zhǒng)前躅(zhú):跟着前人的脚印走,即重蹈前人覆辙。踵,跟随;躅,足迹 。
- 亭长:刘邦曾担任秦朝的泗水亭长。
- 初秦民:原本是秦朝的百姓 。
- 鉴:借鉴,经验教训。
- 事有异取舍:对待事情根据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取舍。
- 窘束:拘束,束缚。
- 丰沛豪:刘邦发迹于丰沛之地,丰沛豪指跟从他的丰沛一带的豪杰之士。
- 逐中原鹿:“逐鹿中原”的典故,比喻争夺天下。鹿,象征天下政权 。
- 神武:神明而威武,指刘邦英明神武。
- 局促:拘谨不自然,这里指受到限制。
- 汉茅:“茅土”之意,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土授予诸侯,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
- 素行:平素的行为。
- 屠沽:屠宰牲畜和卖酒的人,指代出身低微之人。
- 刀笔:刀笔吏,掌管文案、法律的小官吏。
- 杂然:混杂的样子。
- 叔孙:叔孙通,汉初儒者,为刘邦制定朝廷礼仪。
- 晚见推:很晚才受到推崇。
- 韩彭:韩信、彭越,西汉开国功臣,后被刘邦杀害。
- 烹戮:煮杀,杀戮。
- 一弛复一张:出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比喻治国理政要宽严结合。
- 转轴:转动的车轴,形容情况反复变化 。
- 高皇:汉高祖刘邦。
- 躬独断:亲自独自决断。
- 照烛:洞察,明了。
- 英风:英雄气概和风范。
- 渺:渺茫消失。
- 简牍: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和木片,这里指代史书。
翻译
秦始皇坑杀儒生,于是秦朝很快就覆灭了。刘邦曾把帽子当尿壶小便其中,为何会重蹈秦始皇的覆辙。刘邦原本是秦朝的一介亭长百姓,对秦朝的那些事借鉴得应该已经很透彻了。行事应该根据情况不同而有所取舍,哪能用旧规矩来束缚自己。当初他率领丰沛之地的豪杰,起来争夺天下。君王本身英明神武,手下将士们也不该受拘束。当时分封诸侯,分封的人中有很多平素的行为很是不堪,出身也是三教九流,有屠夫、酒贩,还有刀笔小吏,十分混杂。叔孙通很晚才受到重用,韩信、彭越很快就被诛杀了。治国理政一张一弛反复变化,就如同车轴转动一般无休无止。汉高祖刘邦亲自独断大事,对其中的道理洞察得很深刻。然而如今他英雄的风范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这些事迹记录在史书中。
赏析
这首诗围绕汉高祖刘邦展开。开篇以秦始皇坑儒导致秦朝覆灭起笔,引出刘邦重蹈对知识分子不尊重覆辙的行为,为后文的论议埋下伏笔。诗人指出刘邦出身秦民,理应对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有深刻认识,行事不该受旧俗拘束。接着叙述刘邦起于草莽争夺天下,手下人才众多的情况。诗中描述汉初分封诸侯时人员良莠不齐,以及刘邦对功臣先重用后屠杀,政策宽严反复的现象,展现了刘邦治国的复杂手段和性格特点。最后感慨刘邦虽英明独断,但英雄风采已逝去,只空余事迹流于史书。整首诗以史为鉴,通过对刘邦事迹的评判,引发对历史人物命运和治国理政之道的思考,语言质朴却蕴含深刻的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