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淮阴侯庙十首

· 邵雍
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一身:指韩信自己:指代韩信个人。
  • 从戮:被处死:即接受杀戮的惩罚。
  • 三族:通常指父族、母族、妻族:在古代刑罚中,三族受牵连是一种很重的惩处。
  • 全夷:全部被消灭:“夷”有消灭、诛灭之意。
  • 少恩:缺少恩情、情义淡薄:这里说对韩信三族全杀似乎显得刘邦无情。
  • 汉道:汉朝的政治治理方式:指汉朝的统治策略等方面。
  • 杂霸:王道和霸道并用的政治方法:“杂”即混合,“霸”是指像春秋霸主那样以武力威慑等手段来治理国家,王道则强调以德治国。汉初的治理方式不是单纯的德治,而是德与武力手段并用。
  • 王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人:这里说萧何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人。
  • 殆(dài)非尊:大概也算不上尊崇:“殆”表示大概、恐怕,整句话质疑萧何的地位的尊崇程度(因为他参与谋划杀死韩信一事) 。

翻译

韩信一人发动叛乱本应接受死刑惩处,但将他三族全部诛灭似乎有些缺少情义。汉初的治理是王道与霸道混合并用,萧何作为辅佐帝王的人大概也称不上特别尊崇(因参与对韩信残酷处置之事) 。

赏析

这首诗围绕韩信被诛及相关的汉初政治情况展开。前两句针对韩信叛乱后被灭三族发表看法,在肯定处罚韩信个人叛乱应该的同时,质疑刘邦将其三族全杀是否过于残忍少恩,引发读者对于刑罚过重与否的思考。后两句延伸到汉初的政治格局和关键人物萧何。“汉道是时初杂霸”点明当时汉朝治理方式的复杂多元。“萧何王佐殆非尊”对萧何的地位提出别样见解,在诛杀韩信事件之后,认为萧何虽是辅佐刘邦成就大业者,但这样的手段行为让其尊崇程度也要打折扣 。全诗从历史事件入手,用较为深刻的角度审视汉初的权力斗争、政治治理和人物评价,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言辞之间带着一定批判意味。

邵雍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