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瞽(gǔ)鲧(gǔn):瞽指舜的父亲,是个盲人且品性顽劣;鲧是大禹的父亲,治水不力 。
- 嗣(sì):继承人、后代。
- 馀(yú)庆馀殃:馀庆指积善之家留给子孙的福祉;馀殃指作恶人家给后代遗留的祸殃。 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翻译
舜的父亲那样恶劣的人却生下了舜这样的贤能之子,而尧和舜这样贤德的圣君却没有好的子嗣来继承。家族积累善缘和种下恶因之后,得到的结果为何会是像这样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鲜明对比引发对善恶因果的思考。诗的前两句“瞽鲧有子,尧舜无嗣”,将瞽鲧等恶父却有贤子,与尧舜这般贤圣却无理想后继者的情况直接对举,让人感受到现实与普遍认知中的因果规律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后两句“馀庆馀殃,何故如是”提出疑问,质疑传统“积善得福、作恶招祸”观念与眼前事例不符的矛盾。诗人没有给出答案,留给读者广阔思考空间,启迪人们重新审视善恶报应这种说法的复杂性,反映了邵雍善于从日常经验与传统观念的差异中思考人生哲理。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