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扁所寓山堂为清晏盖摘右军帖中语也蜀山隐君为书三大字刻着楣间林壑增胜因而成咏

· 张羽
少年未识事,冠带逐时流。 一悟名为妄,悠然返林丘。 假此精舍居,萧条岩径幽。 竹树共清密,川涧屡环周。 高峰延新旭,华栋鸣晨鸠。 晞发东轩下,群书散不收。 嘉名余始制,妙翰若云浮。 况有同心友,觞咏接绸缪。 始来适朱夏,今已踰素秋。 谬处山水宅,惭非仁知俦。 耽玩昧出处,栖泊愧淹留。 诚知非吾庐,且得性所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晞发(xī fà):晒干头发。
  • 妙翰(miào hàn):美妙的书法。
  • 绸缪(chóu móu):缠绵,指亲密无间。
  • 朱夏(zhū xià):夏季。
  • 素秋(sù qiū):秋季。
  • 仁知(rén zhì):仁德与智慧。

翻译

年轻时不懂事,随波逐流地追求时尚。一旦领悟到名声的虚妄,便悠然回到山林之中。在这幽静的岩径旁,我找到了一个精舍居住。竹树清幽密布,河流环绕四周。高山上迎接新升的太阳,华丽的屋檐下晨鸟鸣叫。在东轩下晒干头发,群书散落一地。我为这地方起了美好的名字,书法美妙如云浮。何况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亲密无间。刚来时正值盛夏,现在已过了秋天。虽然身处山水之间,却感到惭愧,不是真正的仁智之士。沉迷于这美景,却忘记了出处,留连忘返。虽然知道这不是我的家,但能满足我追求的本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从追逐时尚到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通过对比世俗的虚妄与山林的宁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晞发东轩下,群书散不收”等句,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貌。

张羽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