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舟中遣怀拟寄罗贞卿
齐桓匡天下,泱泱大国风。
束牲不歃血,美哉管氏功。
邯郸门下客,登坛自称雄。
遍歃坛中人,耳热面皆红。
三王以为罪,亦讥太史公。
碌碌随人后,无乃醉耶梦。
犹惭死舞阳,负图入秦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毗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
- 遣怀:抒发情怀。
- 拟寄:打算寄给。
- 罗贞卿: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齐桓: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 匡天下:指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 泱泱:形容气势宏大。
- 大国风:指大国的风范和气度。
- 束牲:古代祭祀时将牲口绑起来。
- 不歃血:不饮血,指不进行血盟。
- 管氏功:指管仲的功绩,管仲是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 邯郸门下客:指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的门客。
- 登坛:指登上讲坛或政治舞台。
- 自称雄:自称为英雄或领袖。
- 遍歃:普遍饮血,指进行血盟。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 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
- 碌碌:平庸无能的样子。
- 死舞阳:指秦舞阳,战国时期秦国的勇士,曾随荆轲刺秦王。
- 负图:指背负着图谋或使命。
- 秦宫:指秦国的宫殿。
翻译
在毗陵的舟中,我抒发情怀,打算寄给罗贞卿。 齐桓公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展现出大国的风范和气度。 虽然祭祀时没有进行血盟,但管仲的功绩依然值得赞美。 邯郸的门客们登上讲坛,自称为英雄或领袖。 他们普遍进行血盟,喝得耳热面红。 但夏、商、周三代的君王认为这是罪过,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此进行了讥讽。 我平庸无能地随波逐流,仿佛是在醉酒或梦中。 我甚至不如秦舞阳,他曾勇敢地背负着使命进入秦国的宫殿。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齐桓公与邯郸门客的行为,表达了对真正英雄和大国风范的向往,以及对平庸无能和盲目追随的自我反思。诗中运用了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通过自我贬低和自嘲,传达了一种谦逊和自省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