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中秋日同邹仪生张禹公集饮郭先生馆登水明楼时翁山别出期菊里元孝不至校书小梧泣诉赎身

· 梁宪
水明楼外柳阴森,高士栖迟不厌寻。 海内干戈方扰日,天涯兄弟此登临。 月华空照当筵酒,羌笛谁吹塞上音。 徙倚危栏西北望,悲风凛凛起寒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寅:指某年的甲寅年。
  • 邹仪生张禹公:人名,诗人的朋友。
  • 郭先生馆:指郭先生的住所或馆舍。
  • 翁山菊里元孝:人名,诗人的朋友。
  • 校书:古代官职,这里指校书郎,负责校对书籍的官员。
  • 小梧: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家中的仆人。
  • 赎身:指赎回自由身,这里可能指小梧希望赎回自己的自由。
  • 水明楼:楼名,可能是郭先生馆内的一个楼阁。
  • 栖迟:停留,居住。
  • 干戈:指战争。
  • 月华:月光。
  • 羌笛:古代羌族的乐器,这里泛指笛子。
  • 塞上音:指边塞的音乐,通常带有哀怨之情。
  • 徙倚:徘徊,停留。
  • 危栏:高楼的栏杆。
  • 悲风:凄凉的风。
  • 凛凛:寒冷的样子。
  • 寒林:寒冷的树林。

翻译

在水明楼外,柳树的阴影浓密而深邃,高士们在这里停留,不厌其烦地寻找宁静。海内正遭受战乱的侵扰,而在这天涯之地,兄弟们一同登楼远望。月光空照着我们的酒席,羌笛吹奏出边塞的哀音。我们徘徊在高楼的栏杆旁,向西北望去,凄凉的风在寒冷的树林中凛冽起舞。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战乱时期的一次聚会。诗中,“水明楼外柳阴森”一句,既描绘了环境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通过“海内干戈方扰日”与“天涯兄弟此登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视。后两句则通过月光、羌笛和悲风寒林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期复杂的情感。

梁宪

梁宪,字绪仲。东莞人。明思宗崇祯间任推官。后栖隐罗浮。著有《梁无闷集》、《黄冠闷语》。事见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二二。梁宪诗,以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梁无闷集》为底本。 ► 154篇诗文